抗栓胶囊治疗椎—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
缩略语表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序言 | 第9-10页 |
综述 | 第10-11页 |
一、祖国传统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 | 第11-27页 |
1. 病名的沿革 | 第11-12页 |
2. 疾病与脏腑相关 | 第12-14页 |
3. 疾病的致病因素 | 第14-15页 |
4. 疾病的病机研究 | 第15-18页 |
5. 历代医家对疾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6. 疾病的中医学治疗 | 第22-26页 |
7. 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| 第26-27页 |
8. 疾病的护理与预防 | 第27页 |
二、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西医学认识 | 第27-34页 |
1. 西医发病机理认识 | 第28-29页 |
2. 西医学诊疗手段 | 第29-30页 |
3. 西医学疾病的分类 | 第30页 |
4. 西医学 VBI的诊断标准 | 第30-31页 |
5. 西医的药物治疗 | 第31-32页 |
6. 临床常见眩晕病 | 第32-34页 |
临床研究 | 第34-41页 |
1. 一般资料 | 第34-35页 |
2. 临床观察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 统计学方法 | 第37页 |
4. 一般资料观察 | 第37-38页 |
5.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38-41页 |
讨论 | 第41-47页 |
1. 抗栓胶囊治疗 VBI 性眩晕的理论依据 | 第41-43页 |
2. 抗栓胶囊的药物组成及其方论 | 第43-45页 |
3. 抗栓胶囊治疗 VBI 性眩晕的疗效评价 | 第45-46页 |
4. 疾病研究存在的矛盾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附录眩晕病中医证候、体征评分表 | 第53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