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| 引言 | 第14-16页 |
| 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16-23页 |
| 1 病例选择 | 第16-19页 |
| ·病例入选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·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·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·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8-19页 |
|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1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3 统计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结果 | 第23-32页 |
| 1 一般症状体征的观察结果 | 第23-26页 |
| ·一般情况比较 | 第23页 |
| ·纳入病例年龄比较 | 第23页 |
| ·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3-24页 |
| ·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·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2 实验室检查结果 | 第26-29页 |
| ·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鼻分泌物EOS计数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·停药2个月后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鼻分泌物涂片EOS计数比较 | 第27-28页 |
| ·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血清IL-4水平比较 | 第28页 |
| ·停药2个月后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血清IL-4水平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3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疗效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4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复发率比较 | 第30-32页 |
| 讨论 | 第32-38页 |
| 1 嗜酸性粒细胞和IL-4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| 第32页 |
| 2 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| 第32-33页 |
| 3 小青龙汤药物解析 | 第33-34页 |
| 4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和防治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| 第34-38页 |
| ·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 | 第35页 |
| ·影响T细胞亚群,抑制血清IL-4水平 | 第35页 |
| ·抗组胺作用 | 第35-36页 |
| ·抑制NO水平 | 第36页 |
| ·小青龙汤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| 第36页 |
| ·小青龙汤可改善AR患者的免疫状态,降低AR的复发率 | 第36-38页 |
| 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1 小青龙汤可减少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| 第38页 |
| 2 小青龙汤可降低血清IL-4水平 | 第38页 |
| 3 小青龙汤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| 第38页 |
| 4 小青龙汤可改善AR患者的免疫状态,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复发率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| 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| 第42-55页 |
| 引言 | 第42-43页 |
|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和进展 | 第43-50页 |
| 1 AR的易患因素 | 第43-44页 |
| ·变应原的接触 | 第43页 |
| ·环境因素 | 第43-44页 |
| ·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 | 第44页 |
| ·特异反应性个体 | 第44页 |
| 2 AR的发病机制 | 第44-46页 |
| 3 AR的治疗进展 | 第46-50页 |
| ·避免接触变应原 | 第46页 |
| ·药物治疗 | 第46-48页 |
| ·免疫治疗 | 第48页 |
| ·手术治疗 | 第48-50页 |
| 传统医学对AR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| 第50-54页 |
| 1 中医古籍文献对AR的有关论述 | 第50页 |
| 2 传统医学对AR的治疗 | 第50-52页 |
| 3 传统医学在AR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| 第52-54页 |
| ·抑制肥大细胞 | 第52页 |
| ·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| 第52页 |
| ·调节Th1/Th2细胞因子 | 第52-53页 |
| ·影响P物质 | 第53页 |
| ·抑制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| 第53-54页 |
| 展望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