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江市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9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1-13页 |
·我国耕地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| 第11-12页 |
·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| 第12页 |
·宜耕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总体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2 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 | 第19-2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页 |
·人地关系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土地稀缺原理 | 第20页 |
·生态经济理论 | 第20-22页 |
3 研究区域状况 | 第22-28页 |
·区域概况 | 第22-25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23-24页 |
·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土地利用状况 | 第25-28页 |
·土地利用结构 | 第25-26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分布 | 第26-28页 |
4 后备耕地资源调查 | 第28-39页 |
·后备耕地资源分类及含义 | 第28-30页 |
·调查的目的、原则和依据 | 第30-31页 |
·目的 | 第30页 |
·原则 | 第30-31页 |
·依据 | 第31页 |
·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| 第31-32页 |
·调查内容 | 第31-32页 |
·调查范围 | 第32页 |
·调查的步骤 | 第32-38页 |
·调查的成果及其应用 | 第38-39页 |
5 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| 第39-72页 |
·评价原则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数据和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40页 |
·评价思路 | 第40-41页 |
·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耕地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 | 第42-46页 |
·耕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 | 第42-44页 |
·自然适宜性修正指标体系 | 第44页 |
·经济适宜性修正指标体系 | 第44-45页 |
·生态宜耕性修正指标体系 | 第45-46页 |
·权重指标的确定 | 第46-51页 |
·层次构建 | 第46-47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7-48页 |
·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| 第48-49页 |
·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| 第49-51页 |
·因子评分及权重的确定 | 第51-54页 |
·评价过程 | 第54页 |
·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54-72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54-68页 |
·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措施 | 第70-72页 |
6 结语 | 第72-7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72页 |
·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0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