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

内容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21页
导论第21-29页
1. 小额信贷的发展与问题的提出第29-44页
   ·国际小额信贷运动的发展历程第29-33页
     ·强调信贷资金对低收入人群有效触及的阶段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实现高还款率的阶段第31页
     ·追求收益覆盖成本的阶段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寻找商业渠道资金实现金融可持续性的阶段第32-33页
   ·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第33-39页
     ·我国小额信贷产生的客观背景和实际历程第33-35页
     ·我国引入小额信贷以来政策法规演变第35-39页
   ·小额信贷发展所提出的重要问题第39-43页
     ·小额信贷有效触及特定人群的途径第40页
     ·小额信贷机构实现信贷高还款率的激励机制第40-42页
     ·社会理想与商业可持续的兼容问题第42页
     ·对改进我国微观信贷政策的借鉴意义第42-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3-44页
2. 关于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第44-56页
   ·小额信贷的含义第44-45页
   ·团体贷款第45-49页
     ·连带责任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最优贷款合约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团体贷款的不足第48-49页
   ·动态激励第49-52页
     ·重复贷款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利率激励第51页
     ·重复性的分期还款安排第51-52页
   ·社会资本与声誉效应第52-56页
3. 经典小额信贷机构——格莱珉银行发展述评第56-81页
   ·第一代格莱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第56-66页
     ·穆罕默德·尤努斯的个人经历第56-58页
     ·创建格莱珉银行之前的探索第58-62页
     ·格莱珉银行的诞生第62-65页
     ·第一代格来珉模式的基本特征第65-66页
   ·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变革第66-72页
     ·小组基金的"扬弃"——"贷款信用保险"的产生第66页
     ·基本贷款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多次贷款第67页
     ·借款上限的修订第67-68页
     ·房屋贷款与特别投资项目(微小企业)贷款第68页
     ·灵活贷款与贷款重组第68-69页
     ·贷款者保险第69页
     ·储蓄动员第69-70页
     ·教育贷款和奖学金计划第70-71页
     ·极度贫困人群工程第71页
     ·绩效"奖星"与退休金计划——员工激励第71-72页
   ·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主要创新第72-76页
     ·格莱珉银行贷款产品的演变第72-73页
     ·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主要创新第73-74页
     ·第一代格莱珉银行和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比较第74-76页
   ·格莱珉银行的成就第76-77页
   ·格莱珉银行历史变迁的重要启示第77-80页
     ·宗教情怀与商业才干的完美结合第78页
     ·服务对象并非农民第78页
     ·反对高利贷第78-79页
     ·高还款率的基础是合理的激励机制第79页
     ·小额信贷机制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关系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市场基础更接近于垄断市场第8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0-81页
4 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第81-102页
   ·垄断性市场结构第81-84页
     ·一般性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·垄断情况下小额信贷市场的特征第83-84页
   ·团体(联保)贷款第84-91页
     ·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信息问题第84-85页
     ·团体贷款的主要原理第85-87页
     ·团体(联保)贷款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第87-91页
   ·动态激励机制第91-97页
     ·分期还款机制第92-94页
     ·贷款灵活重组机制第94-95页
     ·贷款额度激励第95-96页
     ·金融产品交叉激励第96-97页
   ·信贷员模式第97-101页
     ·信贷员模式是小额信贷机制的基础第97-99页
     ·信贷员模式的运作第99-10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1-102页
5. 微观信贷政策——中国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政策的现实困境第102-115页
   ·关于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区分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·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差别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信贷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区别第104-106页
   ·信贷政策的含义及分类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·关于信贷政策的性质及含义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中国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分类第107-109页
   ·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施模式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行政化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配套化第110页
     ·内部化第110页
   ·微观信贷政策----中国意义上小额信贷政策的特殊困境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·社会期望度长期高于金融业可供给水平第111页
     ·传导渠道的行政化与作用机制的市场化之间存在冲突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分散化经营模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第112页
     ·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产品的贷款回收率普遍不高第112页
     ·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积极性,政策实施成本高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法律基础缺失,政策激励机制扭曲第113页
     ·政策效应难以评估第113-11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4-115页
6. 微观信贷政策之一: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研究第115-138页
   ·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演变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·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必要性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·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演变第117-120页
   ·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例第120-128页
     ·基本情况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·业务流程与激励机制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·政策实施效果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政策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第125-128页
   ·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实例——美信小额贷款公司第128-135页
     ·经营方向及宗旨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·法人治理结构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·经营管理组织模式第130页
     ·信贷风险管理及决策机制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·人员分工及人力资源管理第133页
     ·员工激励措施第133-135页
   ·改进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·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第135页
     ·鼓励构建跨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动态激励机制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·充分借鉴国外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激励机制第136页
     ·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136页
     ·不断完善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·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第13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7-138页
7. 微观信贷政策之二:重大灾害背景下的小额信贷政策研究第138-161页
   ·政策制定的背景第138-141页
   ·金融支持农房重建政策出台前的考虑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·政策覆盖面的问题第142页
     ·信贷需求估计问题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·政策性质和激励机制问题第143页
     ·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相互配合问题第143页
     ·贷款利率问题第143-144页
   ·政策决策中对激励机制的考虑第144-149页
     ·此项信贷政策的性质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·政策设计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·国家和省级政策出台前的政策建议第147-149页
   ·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出台的过程以及核心第149-152页
     ·基本原则第150页
     ·信贷条件第150页
     ·贷款金额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·利率定价第151页
     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第151页
     ·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·建立担保机制第152页
     ·充分履行政府职责第152页
   ·政策实施中对激励机制的坚持与偏离第152-156页
     ·不同金融机构的实施模式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·地方政府对农房建设的安排部署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·对口援助省市对农房重建的支持第154页
     ·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分歧与激励机制面临的威胁第154-156页
   ·针对问题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第156-158页
   ·重大灾害背景下小额信贷与一般意义上小额信贷的比较第158-160页
     ·目标群体第158页
     ·业务驱动第158页
     ·金融机构操作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·政府资源介入第159页
     ·激励机制设计第159-16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60-161页
8. 微观信贷政策之三:助学贷款政策研究第161-175页
   ·助学贷款政策理念及演变过程第161-164页
  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·生源地助学贷款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比较第163-164页
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理论分析第164-168页
     ·助学贷款业务流程第164页
     ·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·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分析第167页
     ·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第167-168页
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第二阶段政策效果及显现的问题第168-170页
     ·政策效果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·突出问题1:违约率偏高第169页
     ·突出问题2:贷款管理弱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·突出问题3:发展不均衡第170页
   ·政策缺陷与创新建议第170-173页
  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缺陷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激励机制的再设计第171-17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73-175页
9. 微观信贷政策之四: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研究第175-191页
   ·西方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·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·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第176页
     ·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·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第177页
     ·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第177-178页
   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沿革第178-182页
     ·解决就业问题的历史背景第178-180页
     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变化第180-182页
   ·小额担保贷款操作流程第182-183页
     ·个人贷款流程第183页
     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流程第183页
   ·政策实施面临的矛盾和政策本身的缺陷第183-187页
     ·政策定位上存在严重问题第184页
     ·激励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第184-187页
   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重构与创新第187-190页
     ·重新明确政策定位第187页
     ·重新明确借款主体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·重新设计激励机制第188-19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90-191页
10. 微观信贷政策之五:农村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研究第191-210页
   ·扶贫贴息贷款历史沿革第191-193页
   ·扶贫贴息(到户)贷款的失败案例以及教训第193-196页
     ·基本情况第194页
     ·扶贫贴息贷款高不良率原因分析第194-196页
   ·扶贫贷款成功案例及对小额信贷的借鉴第196-207页
     ·成功案例1 通江县小额信贷组织情况第196-200页
     ·成功案例2:扶贫性小额贷款模式——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第200-207页
   ·重构扶贫信贷政策框架的设想第207-209页
     ·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式第207-208页
     ·改革信贷扶贫贴息模式第208页
     ·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第208页
     ·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第208-209页
     ·借鉴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做法第20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09-210页
结语第210-213页
参考文献第213-233页
致谢第233-234页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34-235页

论文共2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合作金融制度研究--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
下一篇: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