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7页 |
1.1.1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| 第12-15页 |
1.1.2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挑战 | 第15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7-2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内容、方法及创新 | 第21-2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3.4 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| 第23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3-25页 |
2.1.1 突发事件 | 第23-24页 |
2.1.2 高校突发事件 | 第24-25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5-28页 |
2.2.1 风险社会 | 第25-27页 |
2.2.2 高校安全管理 | 第27-28页 |
2.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、要素与功能 | 第28-31页 |
2.3.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| 第28-29页 |
2.3.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成要素 | 第29页 |
2.3.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新内容与新特点 | 第31-37页 |
3.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新内容 | 第31-33页 |
3.1.1 高校BBS系统下的突发事件 | 第31页 |
3.1.2 高校网络诈骗所引起的新兴突发事件 | 第31-32页 |
3.1.3 移动互联网助力下被放大的传统突发事件 | 第32页 |
3.1.4 深藏于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中的突发事件 | 第32-33页 |
3.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新特点 | 第33-37页 |
3.2.1 从高校突发事件本身来看其特点 | 第33-34页 |
3.2.2 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来看其特点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| 第37-49页 |
4.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况 | 第38-42页 |
4.1.1 湖南、新疆与东部某市问卷调查、走访结果统计 | 第38-41页 |
4.1.2 案例:郑州大学升达学院事件 | 第41-42页 |
4.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5页 |
4.2.1 危机意识不强,管理观念滞后 | 第43-44页 |
4.2.2 危机教育体制不健全,教育水平落后 | 第44页 |
4.2.3 高校各自为战,未形成协同联动机制 | 第44-45页 |
4.2.4 应急管理组织不规范 | 第45页 |
4.2.5 事后动员,缺乏预测防控 | 第45页 |
4.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缺陷产生的原因 | 第45-49页 |
4.3.1 突发事件易于产生并且易被群体极化 | 第45-46页 |
4.3.2 突发事件形式、内容多样,隐蔽性强 | 第46页 |
4.3.3 处置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突发事件的经验缺乏 | 第46-47页 |
4.3.4 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易消除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| 第49-60页 |
5.1 总体原则 | 第50-51页 |
5.1.1 因校制宜,有法可依 | 第50页 |
5.1.2 专职负责,协调联动 | 第50-51页 |
5.1.3 反应快速,处置及时 | 第51页 |
5.1.4 公开透明,依法处置 | 第51页 |
5.2 防控重点 | 第51-53页 |
5.3 组织结构 | 第53-54页 |
5.4 预警机制 | 第54-56页 |
5.5 处理机制 | 第56-58页 |
5.6 善后机制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6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