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调蓄条件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地下水调蓄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1.2.1 国外地下水调蓄研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地下水调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3 调蓄空间 | 第11-13页 |
1.2.4 调蓄水源 | 第13页 |
1.2.5 补水能力 | 第13-14页 |
1.2.6 给水能力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黑龙港地区概况 | 第17-31页 |
2.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| 第17-18页 |
2.2 气象水文 | 第18-21页 |
2.2.1 气象 | 第18-20页 |
2.2.2 水文 | 第20-21页 |
2.3 地质条件 | 第21-24页 |
2.3.1 区域地质及地形地貌 | 第21-23页 |
2.3.2 第四纪地质 | 第23-24页 |
2.4 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 | 第24-31页 |
2.4.1 地下水含水系统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4.2 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| 第26-29页 |
2.4.3 地下水化学系统特征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及问题 | 第31-35页 |
3.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| 第31-32页 |
3.1.1 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 | 第31页 |
3.1.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| 第31-32页 |
3.2 地下水开采的环境地质问题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调蓄条件综合分析 | 第35-50页 |
4.1 地下水调蓄空间 | 第36-42页 |
4.1.1 古河道分布特征 | 第36-39页 |
4.1.2 古河道储水能力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 地下水调蓄水源 | 第42-47页 |
4.2.1 可利用水量 | 第42-45页 |
4.2.2 调蓄水源水质评价 | 第45-47页 |
4.3 地下水补给能力 | 第47-48页 |
4.4 地下水给水能力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的选取及其调蓄研究 | 第50-68页 |
5.1 有利地带的选取 | 第50-52页 |
5.1.1 有利地带的选取原则 | 第50-51页 |
5.1.2 地下水库边界确定和库容的计算方法 | 第51页 |
5.1.3 有利地带的选择及调蓄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2 典型调蓄有利地带调蓄研究 | 第52-65页 |
5.2.1 万堤地下水库 | 第52-58页 |
5.2.2 南宫地下水库 | 第58-63页 |
5.2.3 曲周地下水库 | 第63-65页 |
5.3 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调蓄方案及环境效益评估 | 第65-6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建议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5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