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7页 |
一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《沙恭达罗》中美的类型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 净修林的自然美 | 第17-19页 |
一、以生命为美 | 第17-18页 |
二、以神圣为美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沙恭达罗的女性美 | 第19-21页 |
一、丰腴、健康、脱俗的外表 | 第19-20页 |
二、温柔、羞涩、坚强的性格 | 第20页 |
三、真诚、善良、宽容的品德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和谐美 | 第21-26页 |
一、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| 第21-22页 |
二、人与人的和谐美 | 第22-24页 |
三、梵与我的和谐美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《沙恭达罗》对美的诗性表达 | 第26-33页 |
第一节 浪漫的戏剧情节 | 第26-28页 |
一、无法预知的魔法诅咒 | 第26-27页 |
二、人、神沟通的大胆想象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浓郁的抒情风格 | 第28-30页 |
一、诗体对话形式 | 第28-29页 |
二、充满激情的情感表达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细腻的内心刻画 | 第30-31页 |
一、内心独白 | 第30页 |
二、动作暗示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诗性的修辞手法 | 第31-33页 |
一、比喻 | 第31-32页 |
二、象征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《沙恭达罗》的审美效应 | 第33-40页 |
第一节 《沙恭达罗》:融合悲剧元素的喜剧 | 第33-37页 |
一、悲剧性缘由和悲剧性情感 | 第34-35页 |
二、喜剧性人物、语言和结构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《沙恭达罗》的悲悯味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《沙恭达罗》的艳情味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《沙恭达罗》美学特征的形成原因 | 第40-45页 |
第一节 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苦难意识与乐观精神同在的宗教观 | 第41-43页 |
第三节 趋向宽容和解的印度民族性格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9页 |
一、戏剧《沙恭达罗》与印度史诗插话《沙恭达罗传》的比较 | 第45-47页 |
二、对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美学思想的思考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