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CDs的基本性质 | 第13-16页 |
1.2.1 CDs的组成与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2.2 CDs的紫外吸收性质 | 第14页 |
1.2.3 CDs的荧光性质 | 第14-16页 |
1.2.4 CDs的低细胞毒性 | 第16页 |
1.3 提高CDs荧光量子产率(QY)的途径 | 第16-18页 |
1.3.1 表面修饰或钝化 | 第16-17页 |
1.3.2 掺杂杂原子 | 第17-18页 |
1.3.3 还原剂处理 | 第18页 |
1.4 CDs的合成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自上向下法 | 第18-19页 |
1.4.2 自下而上法 | 第19-20页 |
1.5 CDs在金属离子传感器中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5.1 Hg~(2+)荧光传感器 | 第21-22页 |
1.5.2 Co~(2+)荧光传感器 | 第22页 |
1.6 立题背景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2-25页 |
1.6.1 立题背景 | 第22-23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1.6.3 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的碳点用于Hg~(2+)的检测 | 第25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5-28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2.2 NCDs-1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3 表征手段及方法 | 第27页 |
2.2.4 QY的计算 | 第27-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7页 |
2.3.1 NCDs-1的结构表征 | 第28-30页 |
2.3.2 NCDs-1的光学性质 | 第30-31页 |
2.3.3 NCDs-1的荧光稳定性考察 | 第31-32页 |
2.3.4 NCDs-1与Hg~(2+)相互作用时间考察 | 第32-33页 |
2.3.5 NCDs-1对Hg~(2+)的选择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6 线性相关性分析及检出限测定 | 第34-36页 |
2.3.7 Hg~(2+)对NCDs-1的荧光猝灭机理探讨 | 第36-37页 |
2.3.8 实际样品的测定 | 第37页 |
2.4 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的碳点用于Co~(2+)的检测 | 第39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3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40页 |
3.2.2 NCDs-2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2.3 表征手段及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2.4 QY的计算 | 第4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0页 |
3.3.1 NCDs-2的结构表征 | 第41-42页 |
3.3.2 NCDs-2的光学性质 | 第42-43页 |
3.3.3 NCDs-2的荧光稳定性考察 | 第43-44页 |
3.3.4 NCDs-2与Co~(2+)相互作用时间考察 | 第44-45页 |
3.3.5 NCDs-2对Co~(2+)的选择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3.6 线性相关性分析及检出限测定 | 第47-48页 |
3.3.7 Co~(2+)对NCDs-2的荧光猝灭机理探讨 | 第48-49页 |
3.3.8 实际样品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3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水热法合成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碳点用于Co~(2+)的检测 | 第51-63页 |
4.1 引言 | 第5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1-53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51-52页 |
4.2.2 PEI-CDs的制备 | 第52页 |
4.2.3 表征手段及方法 | 第52-53页 |
4.2.4 QY的计算 | 第53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1页 |
4.3.1 PEI-CDs的结构表征 | 第53-55页 |
4.3.2 PEI-CDs的光学性质 | 第55页 |
4.3.3 PEI-CDs的荧光稳定性考察 | 第55-56页 |
4.3.4 PEI-CDs与Co~(2+)相互作用时间考察 | 第56-57页 |
4.3.5 PEI-CDs对Co~(2+)的选择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.6 线性相关性分析及检出限测定 | 第58-59页 |
4.3.7 Co~(2+)对PEI-CDs的荧光猝灭机理探讨 | 第59-60页 |
4.3.8 实际样品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4.4 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5.1 总结 | 第63页 |
5.2 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80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