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对称建筑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连廊结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理论研究 | 第9-10页 |
1.2.2 试验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3 连廊结构的应用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高层连廊结构动力计算简化模型 | 第15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5页 |
2.2 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 | 第15-17页 |
2.3 串并联刚片系层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4 质量集中于节点模型 | 第18页 |
2.5 子结构串并联模型 | 第18-21页 |
2.6 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结构动力特性及影响参数分析 | 第23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3.3 有限元模型及结构动力特性 | 第24-28页 |
3.3.1 工程概况 | 第24页 |
3.3.2 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6页 |
3.3.3 整体结构动力特性 | 第26-28页 |
3.4 参数变化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28-43页 |
3.4.1 连接方式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28-34页 |
3.4.2 连廊设计位置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3.4.3 连廊设计数量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3.4.4 非对称性程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| 第45-62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2.1 反应谱法的基本理论 | 第45-47页 |
4.2.2 设计反应谱 | 第47-48页 |
4.2.3 反应谱分析结果 | 第48-51页 |
4.3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| 第51-60页 |
4.3.1 时程分析相关理论 | 第51-53页 |
4.3.2 时程曲线输入 | 第53-56页 |
4.3.3 时程曲线分析结果 | 第56-60页 |
4.4 反应谱与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结构参数变化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| 第62-78页 |
5.1 引言 | 第62页 |
5.2 连接方式变化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| 第62-67页 |
5.2.1 对顶层最大位移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2.2 对顶层加速度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2.3 对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5.2.4 对连廊和结构基底反力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3 连廊位置变化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3.1 对顶层最大位移的影响 | 第67页 |
5.3.2 对顶层加速度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3.3 对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3.4 对连廊和结构基底反力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4 连廊数量变化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| 第72-77页 |
5.4.1 对顶层最大位移的影响 | 第72页 |
5.4.2 对顶层加速度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4.3 对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4.4 对连廊和结构基底反力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