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苏童小说研究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和成果综述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苏童小说中压抑的童年欲望 | 第15-26页 |
第一节 独特的成长经历 | 第15-18页 |
一、童年患病养成敏感性格 | 第15-16页 |
二、家族迁徙引发流亡之感 | 第16-17页 |
三、少年坎坷影响美学风格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中西文化渊源 | 第18-21页 |
一、江南风土人情的投射 | 第19-20页 |
二、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 | 第20-21页 |
三、西方作家经验的借鉴 | 第21页 |
第三节 审美风尚的变革 | 第21-26页 |
一、时代文化贫血症 | 第22-23页 |
二、欲望化写作潮流 | 第23-24页 |
三、心灵化书写趋势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苏童小说精神分析的文本表征 | 第26-41页 |
第一节 心理防御机制影响下病态人物的塑造 | 第26-30页 |
一、孤僻而偏执的人格塑造 | 第26-28页 |
二、傻子和精神病的集体画像 | 第28-29页 |
三、人性与兽性并存的主体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潜意识下生死本能的放纵 | 第30-36页 |
一、粮食土地的强烈占有欲 | 第31-32页 |
二、力比多驱动下的人生本相 | 第32-34页 |
三、暴力和死亡的疯狂热衷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梦境中生存状态的反思 | 第36-41页 |
一、显梦与日常生活的逃离 | 第36-38页 |
二、隐梦与本能欲望的满足 | 第38-39页 |
三、白日梦与反抗现实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苏童小说对精神分析的本土化改造 | 第41-54页 |
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丰富 | 第41-44页 |
一、男权文化下女性依附意识 | 第41-43页 |
二、女女对立模式的自我悲剧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从弑父到解构历史 | 第44-49页 |
一、审父、丑父、弑父 | 第45-47页 |
二、解构历史与权威 | 第47-49页 |
第三节 从恋母到精神还乡 | 第49-54页 |
一、对母亲的不伦之恋 | 第49-51页 |
二、对故乡的追寻和批判 | 第51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附录 :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