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--道德教育论文

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11页
引言第11-15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二、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2-15页
第一章 孝德教育的历史进程第15-48页
 一、西周时期——孝德教育的产生第15-20页
  (一) 孝德的源起第15-16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的源起第16-17页
  (三) 孝德教育的产生第17-18页
  (四) 家国一体——孝德教育产生的社会基础第18-20页
 二、春秋战国——孝德教育的理论化第20-25页
  (一) 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——儒家的孝德教育思想第20-23页
  (二) “任力不任德”、“贵法不贵义”——法家的孝德教育思想第23-24页
  (三) “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”——道家的孝德教育思想第24页
  (四) “孝,利亲也”——墨家的功利主义孝德教育思想第24-25页
 三、两汉时期——孝德教育的实践化第25-32页
  (一) 汉代孝德教育实践化的历史背景第26-27页
  (二) 汉代孝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第27-29页
  (三) “移孝作忠”——汉代孝德教育浓厚的政治性和官方色彩第29-30页
  (四) 纲常化与神秘化倾向在汉代孝德教育中初步显现第30-32页
  (五) 孝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汉代得以确定第32页
 四、魏晋至隋唐——孝德教育的非官方化第32-37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非官方化的主要表现第33-34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非官方化的原因分析第34-36页
  (三) 魏晋玄学对孝德自然本性的强调第36-37页
 五、宋元明清——孝德教育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第37-48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内容通俗化第37-38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对象大众化第38-39页
  (三) 孝德教育形式极大丰富第39-40页
  (四) 愚孝行为大量出现——孝德教育走向僵化第40-41页
  (五) 孝德教育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缘由探析第41-48页
第二章 孝德教育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困境第48-70页
 一、孝德教育的历史反思第48-53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核心与首要地位第48-50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在历史上曾发挥的作用第50-51页
  (三) 古代孝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及其批判继承第51-53页
 二、孝德教育的当代价值第53-59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的德育意义第54-55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的养老意义第55-56页
  (三) 孝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第56-58页
  (四) 孝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58-59页
 三、当代进行孝德教育的影响因素第59-65页
  (一) 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弱化了孝德存在的现实基础第59-61页
  (二) 西方文化的冲击动摇了中国人对孝德的信任和支持第61-64页
  (三)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现代孝德教育有一定冲击第64-65页
 四、孝德教育的现实困境第65-70页
  (一) 当代人孝德情感的缺失第65-66页
  (二) 崇老文化、社会舆论及相关社会规范等孝德的外在保障弱化第66-67页
  (三) 孝德与创新、独立等时代精神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第67-68页
  (四) “421 家庭”的增多将使独生子女尽孝困难第68-70页
第三章 孝德教育的当代变革第70-93页
 一、孝德教育当代变革之理论前提和基础第70-78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的当代变革是对传统孝德教育的辨证否定第70-73页
  (二) 孝德教育的当代变革应借鉴西方代际文化的某些要素第73-75页
  (三) 以人为本,关注个体幸福——孝德教育当代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第75-78页
 二、孝德教育内容之当代变革第78-86页
  (一) 当代新型孝德的内涵和基本内容第78-82页
  (二) 尽孝理念及行孝方式的当代变革第82-85页
  (三) 激发孝德情感和提高孝德判断力是当代孝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第85-86页
 三、典型实践问题解析第86-93页
  (一) 孝德教育从何时开始?第87页
  (二) “知孝”必能“行孝”吗?第87-89页
  (三) 棍棒底下出孝子?第89-90页
  (四) “养儿防老”的观念在孝德教育中是否可取?第90-91页
  (五) “无德”(包括不慈)父母是否该孝?第91-93页
结论第93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6页
后记第96-97页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965年以来美国的外来移民及其经济影响
下一篇: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