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芳基修饰的长三重态寿命联吡啶Pt~Ⅱ配合物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主要符号表第18-19页
1 绪论第19-4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2 Pt~Ⅱ配合物光敏剂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1.3 Pt~Ⅱ配合物光敏剂研究进展第26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难点与重点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引入有机发色团增强吸收并延长三重态寿命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引入混合配体拓宽吸收谱带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分子内三重态能级平衡的构建第39-44页
    1.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依据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第44-46页
2 具有宽谱带、强可见光吸收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第46-7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2.2 具有宽谱带吸收特性的Pt~Ⅱ配合物分子设计第46-48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原料、仪器和分析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Bodipy修饰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第51-57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57-7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混合配体引入对Pt~Ⅱ配合物吸收和发光性质的影响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混合配位Pt~Ⅱ配合物的纳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混合配位Pt~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和电子转移研究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分子内FRET和ISC过程的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研究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混合配位Pt~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75-7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77-78页
3 含萘酰亚胺和芘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第78-9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78页
    3.2 含不同发色团的Pt~Ⅱ配合物分子设计第78-80页
    3.3 萘酰亚胺和芘修饰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第80-82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82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双发色团对Pt~Ⅱ配合物基本光物理性质的影响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双发色团对Pt~Ⅱ配合物三重激发态性质的影响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含不同发色团的Pt~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和电子转移研究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含不同发色团的Pt~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含不同发色团的Ptn配合物的TTA上转换实验第90-9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94-95页
4 具有三重态能级平衡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第95-12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95页
    4.2 具有能级平衡的Pt~Ⅱ配合物分子设计第95-97页
    4.3 萘酰亚胺修饰的炔基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合成第97-100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10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能级接近的LE和MLCT态的稳态光谱分析第100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温度对三重态能级平衡的影响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萘酰亚胺修饰的联吡啶Pt~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时间分辨光谱吸收光谱解析分子内光物理过程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构象限制作用的理论研究第116-11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18-120页
5 不同蒽受体与Pt~Ⅱ配合物光敏剂的TTA上转换研究第120-13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20页
    5.2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蒽受体分子设计第120-122页
    5.3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蒽衍生物的合成第122-123页
    5.4 结果与讨论第123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同取代基对蒽受体吸收和发射性质的影响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蒽受体的分子内电子转移分析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不同受体与Pt~Ⅱ配合物之间的TTA上转换效率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不同受体与Pt~Ⅱ配合物光敏剂的分子间三重态能量转移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受体三重态能级的理论计算第131-13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33-135页
6 结论与展望第135-13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35-136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36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36-137页
参考文献第137-151页
附录A 英文缩写注释第151-153页
附录B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谱图第153-16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0-162页
致谢第162-163页
作者简介第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6R型工业机器人装配操作轨迹与运动规划研究
下一篇: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多维资源分配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