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基础理论论文--中医生理论文--脏腑学说论文

明代脾藏象理论与临证应用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文献综述第11-1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6-18页
前言第18-19页
1 脾胃的基本属性以体现传承为主第19-24页
    1.1 脾胃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相附会第19-20页
    1.2 脾脏的五行属性更为关注临证应用第20-22页
    1.3 脾胃的脉象承前人而有所增补第22-24页
2 脾胃的功能以纳运为根本第24-27页
    2.1 纳运相得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水谷之海第25页
    2.3 百骸之母第25-26页
    2.4 后天之本第26页
    2.5 气血之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脾主气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脾统血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胃主气与胃化血第27页
3 脾胃的基本病变传承于前代文献第27-29页
    3.1 脾胃病的病名第28页
    3.2 脾胃病的症候第28页
    3.3 脾胃经脉病第28-29页
4 脾胃病病因病机以脾胃气虚为核心第29-32页
    4.1 饮食伤第29-30页
    4.2 劳倦伤第30-31页
    4.3 病从脾胃生第31页
    4.4 脾阴虚第31-32页
5 脾胃病辨证方法趋向于复杂化第32-35页
    5.1 脾脏病辨证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辨阴阳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辨虚实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辨寒热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辨气血第34页
    5.2 胃腑病辨证第34-35页
6 脾胃病治疗注重以辨证为依据,并更加精致第35-39页
    6.1 治则治法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补虚泻实中运用调和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甘温除热重升举,兼以通阳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甘寒益阴,阴阳双补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补阳救阴,以复脾阴第37页
    6.2 临证应用第37-39页
7 对脾胃与他脏关系的关注使相关学说广泛出现第39-48页
    7.1 脾胃与肾的关系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脾胃为后天之本,肾为先天之本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补脾与补肾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2.1 补肾不如补脾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2.2 补脾不如补肾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.2.3 脾肾同补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肾之脾胃虚第44-45页
    7.2 脾胃与肺的关系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肺之脾胃虚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肺病及脾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三本二统第46页
    7.3 脾胃与心的关系第46-47页
    7.4 脾胃与肝的关系第47-48页
结论第48-50页
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附录第53-55页
    个人简历第53-54页
    在学期间科研成绩第54-55页
    致谢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陈以国教授从心论治耳鸣经验总结
下一篇: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