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--精神病学论文--情感性精神病论文

双相障碍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心理理论特点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文献综述第11-2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心理理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心理理论的概述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心理理论的理论基础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内表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内表型假说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认知内表型假说第14页
    1.4 双相障碍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双相障碍的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双相障碍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1.5 研究与评估工具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神经认知的评估工具第20页
    1.6 小结第20-22页
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第22-33页
    2.1 研究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2.2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目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研究假设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创新点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研究意义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理论意义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现实意义第24-25页
    2.4 研究路线第25页
    2.5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研究对象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研究工具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实验过程第31页
    2.6 统计结果处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数据录入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统计方法第31-33页
3 研究结果第33-41页
    3.1 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症状学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临床症状学资料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3.2 认知功能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多因素方差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神经认知功能比较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心理理论功能比较第36-37页
    3.3 测试量表得分相关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暗示任务与眼区测试的相关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双相障碍患者组各变量间的相关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一级亲属组各变量间的相关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正常对照组各变量间的相关第39-40页
    3.4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双相障碍患者组多元逐步回归第40-41页
5 讨论第41-46页
    5.1 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损害第41-42页
    5.2 双相障碍一级亲属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第42页
    5.3 神经认知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第42-44页
    5.4 社会功能的预测变量第44-45页
    5.5 总讨论第45-46页
6 总结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1页
附录第51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甲基苯丙胺相关精神障碍临床经验总结
下一篇:Z-十八碳-9-烯-丙磺胺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