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序言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缩写、符号清单、术语表 | 第13-17页 |
1 引言 | 第17-21页 |
2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| 第21-27页 |
2.1 基于介子交换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 对关联与准粒子变换 | 第23-27页 |
3 无规相近似 | 第27-35页 |
3.1 RPA方程的构造 | 第28-30页 |
3.2 剩余相互作用矩阵元计算 | 第30-31页 |
3.3 对关联效应与QRPA | 第31-35页 |
4 FAM在协变介子交换模型中的实现 | 第35-49页 |
4.1 有限振幅方法的计算过程 | 第37-38页 |
4.2 轴对称坐标中的准粒子变换 | 第38-40页 |
4.3 哈密顿量变分 | 第40-45页 |
4.3.1 介子场变分 | 第41-42页 |
4.3.2 库仑场处理 | 第42-43页 |
4.3.3 重排项的贡献 | 第43-44页 |
4.3.4 空间流的贡献 | 第44-45页 |
4.4 对势的变分 | 第45-47页 |
4.5 跃迁振幅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5 数值检验 | 第49-57页 |
5.1 无规相近似组态空间维度及计算收敛性 | 第49-52页 |
5.2 对称性破缺与恢复 | 第52-53页 |
5.3 相关算符在谐振子基下的矩阵元 | 第53-57页 |
6 矮偶极共振 | 第57-91页 |
6.1 概述 | 第57-59页 |
6.2 光核反应截面 | 第59-62页 |
6.3 矮共振在丰中子核中的演化 | 第62-65页 |
6.4 矮共振同位旋性质,集体激发 | 第65-72页 |
6.4.1 激发态组分,矮共振的集体性 | 第65-69页 |
6.4.2 同位旋属性 | 第69-72页 |
6.5 矮偶极共振与中子皮厚度的关系 | 第72-76页 |
6.5.1 矮共振惰性壳与中子皮厚度 | 第72-74页 |
6.5.2 惰性中子与矮共振的停滞 | 第74-76页 |
6.6 形变对矮共振的影响 | 第76-85页 |
6.6.1 Ne同位素中形变效应对矮共振能级分布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6.6.2 ~(66)Ni长椭形变对偶极共振强度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6.6.3 建立在~(68)Ni形状共存态上的矮共振 | 第82-85页 |
6.7 对关联作用的影响与质子矮共振 | 第85-91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9页 |
附录A | 第109-115页 |
1 单粒子波函数及轴对称谐振子基 | 第109-110页 |
2 剩余相互作用表达式 | 第110-112页 |
3 介子场角度依赖关系 | 第112-113页 |
4 相互作用耦合系数的密度依赖关系 | 第113-11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5-117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