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1-14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的动态 | 第16-17页 |
1.5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利布斯·伍兹的早期生涯及其时代背景 | 第19-27页 |
2.1 美国的建筑背景以及西方社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变革 | 第19-20页 |
2.1.1 二战后的现代主义实践及其问题 | 第19页 |
2.1.2“垮掉的一代”与“反文化”运动 | 第19-20页 |
2.2 利布斯·伍兹的生活及早期生涯 | 第20-21页 |
2.2.1 建筑师的家庭背景 | 第20页 |
2.2.2 建筑师的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 | 第20-21页 |
2.2.3 建筑师的早期职业生涯 | 第21页 |
2.3 利布斯·伍兹的教学生涯 | 第21-24页 |
2.3.1 在库伯联盟执教 | 第21-22页 |
2.3.2 教学课题实践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反叛的建筑:利布斯·伍兹的建筑理论 | 第27-37页 |
3.1 建筑与抵抗 | 第27-30页 |
3.1.1 少数人的抵抗 | 第28-29页 |
3.1.2 主动的抵抗 | 第29-30页 |
3.1.3 理性的抵抗 | 第30页 |
3.2 建筑与战争 | 第30-33页 |
3.2.1 建筑是自由的体现 | 第31-32页 |
3.2.2 毁灭中的建筑新生 | 第32-33页 |
3.3 建筑与政治 | 第33-36页 |
3.3.1 异质共存Heterarchy | 第33-34页 |
3.3.2 自由空间freespace | 第34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虚构的现实:利布斯·伍兹建筑作品分析 | 第37-59页 |
4.1 建筑与电影 | 第38-40页 |
4.1.1 伍兹与《十二猴子》 | 第38-39页 |
4.1.2 伍兹与《异形Ⅲ》 | 第39-40页 |
4.2 绘画作品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2.1 建筑-雕塑-绘画ACHITECTURE-SCULPTURE-PAINTING | 第40-41页 |
4.2.2 乔凡尼·巴蒂斯塔·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| 第41-43页 |
4.2.3 巴尔萨泽·霍尔兹Balthazar Holz | 第43-44页 |
4.2.4 矛盾空间CONFLICT SPACE | 第44-45页 |
4.3 文本作品分析 | 第45-52页 |
4.3.1 DMZ非军事区DMZ Demilitarized Zone | 第45-46页 |
4.3.2 地下柏林UNDERGROUND BERLIN、柏林自由区BERLIN FREEZONE | 第46-48页 |
4.3.3 战争与建筑WAR AND ARCHITECTURE | 第48-50页 |
4.3.4 旧金山湾项目SAN FRANCISCO PROJECTS: Inhabiting the Quake | 第50-51页 |
4.3.5 世界中心WORLD CENTER | 第51-52页 |
4.4 装置作品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4.1 爱因斯坦之墓EINSTEIN TOMB | 第52-53页 |
4.4.2 九个重建箱Nine Reconstructed Boxes | 第53-54页 |
4.4.3 维恩系统SYSTEM WIEN | 第54-56页 |
4.5 实践作品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5.1 雨RAIN | 第56-57页 |
4.5.2 光亭The Light Pavilion | 第57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2页 |
参考书目 | 第62-64页 |
图表目录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附录A | 第67-82页 |
附录B | 第82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