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避税行为的理论分析 | 第16-21页 |
2.1 跨国公司避税动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1.1 新制度经济学的四个假设 | 第16-17页 |
2.1.2 行为经济学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2.1 科斯定理 | 第18-19页 |
2.2.2 内部化理论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转让定价现状 | 第21-31页 |
3.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发展状况 | 第21-24页 |
3.1.1 投资总量 | 第21-23页 |
3.1.2 投资结构 | 第23-24页 |
3.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转让定价避税疑点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2.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税收贡献 | 第25-26页 |
3.2.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 | 第26-28页 |
3.3 对在华投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反避税现状 | 第28-31页 |
3.3.1 现行转让定价反避税相关法规 | 第28-29页 |
3.3.2 我国转让定价反避税实践现状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转让定价方式 | 第31-42页 |
4.1 有形资产关联购销 | 第31-34页 |
4.1.1 控制关联购销价格 | 第31-32页 |
4.1.2 飞利浦避税案 | 第32-33页 |
4.1.3 飞利浦避税分析及启示 | 第33-34页 |
4.2 提供关联劳务 | 第34-36页 |
4.2.1 控制关联劳务价格 | 第34-35页 |
4.2.2 M纸业避税案 | 第35页 |
4.2.3 M公司避税分析及启示 | 第35-36页 |
4.3 无形资产交易 | 第36-39页 |
4.3.1 控制无形资产交易价格 | 第36-37页 |
4.3.2 C集团避税案 | 第37-38页 |
4.3.3 C集团避税分析及启示 | 第38-39页 |
4.4 提供关联租赁 | 第39-42页 |
4.4.1 调整关联租赁租金 | 第39-40页 |
4.4.2 A集团避税案 | 第40页 |
4.4.3 A集团避税分析及启示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转让定价反避税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| 第42-48页 |
5.1 美国、日本及OECD转让定价规定的比较 | 第42-45页 |
5.1.1 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 | 第42-43页 |
5.1.2 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5.1.3 举证责任及处罚 | 第44-45页 |
5.1.4 预约定价安排的实施 | 第45页 |
5.2 对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启示以及改进建议 | 第45-48页 |
5.2.1 从先进的国际转让定价规则中获得的启示 | 第45-46页 |
5.2.2 对于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以及税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