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基于离散元的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与模拟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主要符号参照表第10-21页
1 绪论第21-37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第21-22页
    1.2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2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平衡剖面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临界角库伦楔模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构造物理模拟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构造数值模拟第27-34页
    1.3 本文内容提要第34-3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5页
    1.5 创新点第35-37页
2 离散元软件的开发与测试第37-75页
    2.1 离散元理论与软件第37-43页
    2.2 数据结构第43-44页
    2.3 邻居搜索与接触判断第44-46页
    2.4 颗粒位置的更新第46-47页
    2.5 接触力的计算第47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线弹性模型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Hertz-Mindlin接触模型第55-57页
    2.6 阻尼和时间步第57-60页
    2.7 应力应变表征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应力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应变第61-62页
    2.8 并行设计第62-66页
    2.9 软件测试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9.1 1个颗粒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9.2 2个颗粒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9.3 颗粒集合体第72页
    2.10 小结第72-75页
3 构造数值模拟参数选取与标定第75-97页
    3.1 等效参数与等效模型第75-78页
    3.2 石英砂的离散元细观参数标定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休止角试验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双轴试验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小结第83-84页
    3.3 物理模拟第84-85页
    3.4 数值模拟第85-88页
    3.5 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对比第88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变形与应变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构造解译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楔体演化第91-95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95-97页
4 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第97-129页
    4.1 参数选取与调试第97-103页
    4.2 初始条件与计算设备第103-106页
    4.3 岩层粘聚力第106-109页
    4.4 岩层内摩擦角第109-112页
    4.5 岩层厚度第112-115页
    4.6 滑脱层对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影响第11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基底滑脱层厚度第117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基底滑脱层厚度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讨论第126-127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127-129页
5 褶皱冲断带盐构造数值模拟第129-161页
    5.1 盐岩及盐构造第129-132页
    5.2 盐岩对应的颗粒细观参数第132-135页
    5.3 库车前陆盆地数值模拟第13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同构造沉积第136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初始盐盆宽度第146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盐层厚度第151-158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58-161页
6 结论及展望第161-16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61-16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62-165页
7 附录第165-271页
    7.1 硬件和软件环境第165页
    7.2 石英砂双轴试验数值模拟第165-167页
    7.3 岩石双轴试验第167-21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不同围压下的双轴试验结果第167-18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不同摩擦系数下的双轴试验结果第182-19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不同粘结参数下的双轴试验结果第195-210页
    7.4 生长墙第210-211页
    7.5 测试实例NO、N1、S0和S1第211-212页
    7.6 离散元中的平面几何知识第212-215页
    7.7 初始条件与计算设备M1C1、M1C2、M2C1、M3C1和M4C1第215-226页
    7.8 岩层粘聚力C1、C10、C19、C24第226-237页
    7.9 岩层内摩擦角中5,φ13,φ17,φ20第237-248页
    7.10 基底滑脱层强度μ0、μ1、μ2、μ3第248-259页
    7.11 基底滑脱层厚度D0、D300、D500、D1000第259-271页
参考文献第271-28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83-287页
致谢第287-289页

论文共2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白藜芦醇通过SIRT1/NF-κB信号通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
下一篇:蒙古族任娠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其与代谢、炎症的相关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