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复杂边坡支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18-28页 |
2.1 场地地理位置、气象、水文 | 第18-19页 |
2.1.1 场地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2.1.2 气象、水文 | 第18-19页 |
2.2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19页 |
2.2.2 地质构造 | 第19-21页 |
2.2.3 场地岩性 | 第21-22页 |
2.2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2页 |
2.3 场地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| 第22-26页 |
2.3.1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| 第22-25页 |
2.3.2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| 第25页 |
2.3.3 场地岩、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| 第25-26页 |
2.4 边坡岩体及其结构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4.1 结构面发育情况及特征 | 第26页 |
2.4.2 结构面特性建议值 | 第26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边坡支护结构及方案设计 | 第28-44页 |
3.1 边坡支护结构设计 | 第28-40页 |
3.1.1 原始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1.2 边坡剩余下滑力设计值 | 第34-35页 |
3.1.3 抗滑桩与格构锚索的受力分配及抗滑桩的尺寸设计 | 第35-36页 |
3.1.4 格构锚索计算 | 第36-39页 |
3.1.5 抗滑桩的内力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2 边坡支护方案设计 | 第40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Ⅵ区边坡稳定性验算 | 第44-60页 |
4.1 边坡坡面稳定性计算 | 第44-46页 |
4.2 抗滑桩稳定性计算 | 第46-58页 |
4.2.1 PX55段的计算 | 第46-50页 |
4.2.2 PX58段的计算 | 第50-54页 |
4.2.3 PX65段的计算 | 第54-5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Ⅵ区边坡监测数据分析 | 第60-86页 |
5.1 监测项目 | 第60页 |
5.2 监测系统布设及观测 | 第60-64页 |
5.2.1 控制网布设原则 | 第60-61页 |
5.2.2 地表位移监测系统 | 第61-63页 |
5.2.3 监测点布设原则 | 第63页 |
5.2.4 现场施工注意事项 | 第63-64页 |
5.2.5 监测频率 | 第64页 |
5.3 监测方法 | 第64-65页 |
5.3.1 地面变形宏观巡视监测 | 第64页 |
5.3.2 水平面位移监测 | 第64-65页 |
5.3.3 竖向位移监测 | 第65页 |
5.4 监测成果分析 | 第65-85页 |
5.4.1 降雨对边坡的影响 | 第65-74页 |
5.4.2 桩前土方开挖对边坡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5.4.3 施工期边坡累计位移 | 第78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1. 结论 | 第86-87页 |
2.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3-94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