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1 绪论 | 第9-20页 | 
| 1.1 引言 | 第9页 | 
| 1.2 研究背景 | 第9-15页 | 
| 1.2.1 循环冷却水系统简介 | 第9-10页 | 
| 1.2.2 循环冷却水常用阻垢方法及存在问题 | 第10-12页 | 
| 1.2.3 硝化菌概况 | 第12-14页 | 
| 1.2.4 氨氮废水用于循环冷却水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4-15页 | 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 
| 1.3.1 硝化菌检测技术 | 第15-16页 | 
| 1.3.2 硝化菌活性影响因素 | 第16-17页 | 
| 1.3.3 氨氮废水用于循环水运行现状 | 第17-18页 | 
| 1.4 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 
| 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 
| 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 
| 1.5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 
| 1.5.1 创新点 | 第19页 | 
| 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 
| 2 实验方法 | 第20-24页 | 
| 2.1 实验试剂 | 第20页 | 
| 2.2 实验仪器 | 第20-21页 | 
| 2.3 实验溶液 | 第21-23页 | 
| 2.4 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 
| 3 硝化菌的富集培养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| 第24-32页 | 
| 3.1 硝化细菌富集培养方法 | 第24页 | 
| 3.2 硝化细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 | 第24-26页 | 
| 3.3 硝化菌富集培养结果 | 第26-28页 | 
| 3.3.1 硝化细菌富集培养过程中MLSS、SV、SVI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 
| 3.3.2 硝化细菌富集培养过程中硝化强度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 
| 3.4 硝化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实验条件优化 | 第28-31页 | 
| 3.4.1 氨氧化菌NSO190探针的优化条件正交设计 | 第28-29页 | 
| 3.4.2 氨氧化菌NSO190探针的正交试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 
| 3.4.3 亚硝酸盐氧化菌的FISH检测结果 | 第30-31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 
| 4 硝化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2-43页 | 
| 4.1 硝化菌的产酸速率研究 | 第32-33页 | 
| 4.1.1 试验过程 | 第32页 | 
| 4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3页 | 
| 4.2 氨氮对硝化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 
| 4.2.1 试验过程 | 第33-34页 | 
| 4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 
| 4.3 杀生剂对硝化菌活性的影响 | 第36-41页 | 
| 4.3.1 试验过程 | 第36页 | 
| 4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 
| 5 氨氮废水用于循环冷却水防垢的可行性试验研究 | 第43-53页 | 
| 5.1 试验过程 | 第43-46页 | 
| 5.1.1 加酸量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 
| 5.1.2 硝化菌污泥加入量的确定 | 第44页 | 
| 5.1.3 静态试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 
| 5.1.4 动态试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 
| 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2页 | 
| 5.2.1 静态试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 
| 5.2.2 动态模拟试验结果 | 第47-52页 | 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 
| 6 结论和展望 | 第53-56页 | 
| 6.1 结论 | 第53-54页 | 
| 6.2 展望 | 第54-5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 
| 硕士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情况 | 第60-61页 | 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