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大地(岩石界)物理学(固体地球物理学)论文--地震学论文

考虑震源方位的宝鸡市地震危险性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存在的问题第11页
    1.2 本文的研究目的、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科学问题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内容第12-14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技术路线、研究方案与预期创新成果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技术路线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第14-15页
第2章 宝鸡市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第15-30页
    2.1 区域大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区域地质构造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区域地球物理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区域地质构造评价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新构造分区及其活动性基本特点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理位置及地貌概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新生代构造演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第四纪活动断裂特征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影响区地层特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新构造活动评价第29-30页
第3章 地震活动性分析第30-44页
    3.1 区域历史地震的空间分布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震区、带划分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区域地震带分布特征第32-33页
    3.2 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第33-36页
    3.3 区域地震活动的强度分布特征第36-38页
    3.4 地震影响区的地震活动性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影响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影响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研究区地震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第42页
    3.5 地震活动综合评价第42-44页
第4章 不同方位潜在震源地震危险性分析第44-71页
    4.1 不同方位的潜在震源危险性分析方法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不同方位的潜在震源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步骤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不同方向潜在震源场地地震影响分析方法第45-51页
    4.2 潜在震源区划分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M确定的依据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第51-53页
    4.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震带活动性参数的确定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潜在震源区活动性参数的确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第55-57页
    4.4 地震危险性计算及结果分析第5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划分方向依据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场地地震影响的分区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方向潜源影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第59-70页
    4.5 地震危险性分析成果评述第70-71页
第5章 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第71-76页
    5.1 基本原理和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5.2 函数包络线参数第72-73页
    5.3 合成不同方向上的基岩加速度时程第73-75页
    5.4 人工合成基岩加速度时程评述第75-76页
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76-7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6-77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7-78页
致谢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1页
附录一 NW方向各场地单元反应谱曲线和不同年限超越概率曲线第81-91页
附录二 W方向各场地单元反应谱曲线和不同年限超越概率曲线第91-101页
附录三 SW方向各场地单元反应谱曲线和不同年限超越概率曲线第101-111页
附录四 NW方向各场地单元反应谱曲线和不同年限超越概率曲线第111-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矿化蚀变ASTER遥感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
下一篇:户部寨气藏裂缝储层表征与裂缝分布预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