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17-18页 |
1.2 分散液相微萃取原理 | 第18-20页 |
1.3 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的改进 | 第20-29页 |
1.3.1 萃取剂的改进 | 第20-22页 |
1.3.2 分散方式的改进 | 第22-26页 |
1.3.3 破乳方式的改进 | 第26-28页 |
1.3.4 离子液体 | 第28-29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/气相色谱-质谱法分析草豆蔻芳香水中化学成分 | 第31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2-34页 |
2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2页 |
2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32页 |
2.2.3 实验条件 | 第32-33页 |
2.2.4 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萃取草豆蔻芳香水 | 第33页 |
2.2.5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步骤 | 第33-34页 |
2.2.6 定性和定量分析 | 第34页 |
2.3 结果和讨论 | 第34-41页 |
2.3.1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条件优化 | 第34-37页 |
2.3.1.1 萃取溶剂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2.3.1.2 萃取溶剂体积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2.3.1.3 萃取时间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3.2 草豆蔻芳香水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4 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运用于植物精油中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 | 第42-80页 |
3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3.2 微波辅助萃取-分散液相微萃取结合直接进样杆-气相色谱-质谱分析豆蔻类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| 第43-66页 |
3.2.1 实验部分 | 第44-46页 |
3.2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44页 |
3.2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44页 |
3.2.1.3 实验条件 | 第44-45页 |
3.2.1.4 微波辅助萃取-分散液相微萃取过程 | 第45-46页 |
3.2.1.5 水蒸馏法萃取过程 | 第46页 |
3.2.1.6 定性和定量分析 | 第46页 |
3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6页 |
3.2.2.1 分散液相微萃取条件优化—萃取剂类型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3.2.2.2 分散液相微萃取条件优化—分散剂类型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3.2.2.3 分散液相微萃取条件优化—离子强度的选择 | 第48页 |
3.2.2.4 微波辅助萃取条件的优化 | 第48-49页 |
3.2.2.5 HD和MAE-DLLME提取的草豆蔻精油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| 第49-65页 |
3.2.2.6 MAE-DLLME提取的豆蔻类精油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| 第65-66页 |
3.2.3 小结 | 第66页 |
3.3 超声辅助萃取-分散液相微萃取结合直接进样杆-气相色谱-质谱分析不同开花期腊梅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| 第66-79页 |
3.3.1 实验部分 | 第67-68页 |
3.3.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67页 |
3.3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67页 |
3.3.1.3 实验条件 | 第67页 |
3.3.1.4 超声辅助萃取-分散液相微萃取过程 | 第67-68页 |
3.3.1.5 定性与定量分析 | 第68页 |
3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9页 |
3.3.2.1 超声辅助萃取中萃取剂的选择 | 第68-69页 |
3.3.2.2 分散液相微萃取中萃取剂的选择 | 第69-70页 |
3.3.2.3 不同开花期腊梅精油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| 第70-79页 |
3.3.3 小结 | 第79页 |
3.4 结论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/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| 第80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8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0-83页 |
4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80-81页 |
4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81页 |
4.2.3 实验条件 | 第81-82页 |
4.2.4 标准溶液的配置 | 第82页 |
4.2.5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步骤 | 第82-83页 |
4.3 结果和讨论 | 第83-88页 |
4.3.1 超声辅助乳化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| 第83-87页 |
4.3.1.1 萃取剂类型的选择 | 第83-84页 |
4.3.1.2 萃取剂体积的选择 | 第84-85页 |
4.3.1.3 超声时间的选择 | 第85页 |
4.3.1.4 超声温度的选择 | 第85-86页 |
4.3.1.5 离子强度的选择 | 第86页 |
4.3.1.6 萃取方式的选择 | 第86-87页 |
4.3.2 方法的评估 | 第87-88页 |
4.3.3 实际样品的分析 | 第88页 |
4.4 结论 | 第88-9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5.1 结论 | 第91-92页 |
5.2 展望 | 第92-93页 |
5.3 创新点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