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略词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部分 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模式在藤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3-34页 |
1.引言 | 第13-14页 |
2.仪器与材料 | 第14-15页 |
2.1 药材来源 | 第14-15页 |
2.2 试剂 | 第15页 |
2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5页 |
3.方法 | 第15-19页 |
3.1 色谱条件 | 第15-16页 |
3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16页 |
3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16页 |
3.4 方法学验证 | 第16-17页 |
3.5 不同产地藤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| 第17页 |
3.6 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研究 | 第17-18页 |
3.7 一测多评法测定藤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量 | 第18-19页 |
4.结果 | 第19-31页 |
4.1 提取条件与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19-21页 |
4.2 指纹图谱方法学验证 | 第21-23页 |
4.3 不同产地藤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部分共有峰的指认 | 第23-24页 |
4.4 不同产地藤茶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| 第24-25页 |
4.5 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研究 | 第25-29页 |
4.6 一测多评法测定藤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量 | 第29-31页 |
5.讨论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第二部分 二氢杨梅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| 第34-51页 |
1.引言 | 第34-35页 |
2.仪器与材料 | 第35-3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2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5-36页 |
3.方法 | 第36-38页 |
3.1 动物实验 | 第36页 |
3.2 样品前处理 | 第36-37页 |
3.3 UPLC-Q-TOF-MS/MS分析条件 | 第37-38页 |
4.结果 | 第38-46页 |
4.1 UPLC-Q-TOF-MS/MS条件优化 | 第38页 |
4.2 二氢杨梅素的质谱裂解规律 | 第38-41页 |
4.3 二氢杨梅素体内代谢物的鉴定 | 第41-45页 |
4.4 二氢杨梅素的体内代谢途径 | 第45-46页 |
5.讨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第三部分 二氢杨梅素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1-73页 |
1.引言 | 第51-53页 |
2.仪器与材料 | 第53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53页 |
2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53页 |
3.方法 | 第53-58页 |
3.1 大鼠肠道菌悬液的制备 | 第54页 |
3.2 二氢杨梅素与大鼠肠道菌液的厌氧共培养 | 第54页 |
3.3 体外肠道菌群代谢样品的前处理 | 第54-55页 |
3.4 二氢杨梅素在正常和伪无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55页 |
3.5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| 第55页 |
3.6 运用UPLC-QTOF-MS/MS检测二氢杨梅素的体内外代谢产物 | 第55-56页 |
3.7 运用LC-MS/MS检测二氢杨梅素的体内外含量 | 第56-57页 |
3.8 二氢杨梅素长期给药及样品收集 | 第57页 |
3.9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| 第57页 |
3.10 统计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结果 | 第58-67页 |
4.1 二氢杨梅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鉴定 | 第58-60页 |
4.2 二氢杨梅素在大鼠肠道菌悬液中的代谢途径 | 第60页 |
4.3 二氢杨梅素生物转化过程监测 | 第60-61页 |
4.4 二氢杨梅素在正常及伪无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61-63页 |
4.5 长期服用二氢杨梅素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| 第63-67页 |
5.讨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7页 |
1.总结 | 第73-74页 |
2.展望 | 第74-77页 |
文献资料综述 | 第7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附录1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