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阶级、阶层论文

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现状及未来路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导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评述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观点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:概念流变与厘定第19-28页
    2.1 西方国家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解第19-20页
    2.2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提出及界定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中等收入阶层的提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中等收入阶层的涵义及合理界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及比重第22-24页
    2.3 中产阶级与中等收入阶层的联系与区别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两者的区别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两者的联系第26-28页
第三章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现状描述第28-38页
    3.1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兴起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,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化,促进中国白领的产生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高等教育的普及,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提供知识支撑第30-32页
    3.2 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等收入阶层的行业分布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等收入阶层的地域分布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出身和社会流动第34-35页
    3.3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成长的瓶颈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过小且不稳定性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不均衡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中等收入阶层民生压力大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阶层地位认知模糊第37-38页
第四章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成长的制约因素第38-45页
    4.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国民待遇保障不足问题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劳动就业权利缺少保障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足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个体能力限制和社会文化排斥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分配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分配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市场经济加速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第42-43页
    4.3 中低收入阶层政治话语权的缺失问题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政治话语表达制度不健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缺乏媒体和法律的有效支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话语表达的差别对待第44-45页
第五章 中国未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可行路径第45-52页
    5.1 加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护,促进社会流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劳动力职业流动第45-46页
    5.2 建立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限制权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,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第47-48页
    5.3 完善弱势阶层话语表达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加快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组织的建设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公共传媒应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表达承担重要责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,实现中低收入阶层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第49-50页
    5.4 加大社会保障,增强中等收入阶层的抗风险能力第50-52页
结束语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5页
致谢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儒家“民本”思想研究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
下一篇:凌海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