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3页 |
1.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工艺简述 | 第17-19页 |
1.1.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7页 |
1.1.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实际应用 | 第17-19页 |
1.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原理与工艺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3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启动过程研究现状和不足 | 第20-26页 |
1.3.1 生物膜形成和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| 第20-22页 |
1.3.2 生物膜形成和增长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5页 |
1.3.3 挂膜成熟标志 | 第25-26页 |
1.4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膜性质研究现状和不足 | 第26-31页 |
1.4.1 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研究现状 | 第26页 |
1.4.2 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4.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 | 第28-31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意义、目的及内容 | 第31-33页 |
1.5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31-32页 |
1.5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进水方式对MBBR启动中生物膜性质影响 | 第33-61页 |
2.1 引言 | 第33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3-40页 |
2.2.1 实验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33-35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5-36页 |
2.2.3 常规指标 | 第36页 |
2.2.4 生物膜EPS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2.5 呼吸速率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2.6 PCR-DGGE的分析方法 | 第38-40页 |
2.3 MBBR运行性能 | 第40-42页 |
2.3.1 进水方式对COD去除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3.2 进水方式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4 反应器内生物相情况 | 第42-44页 |
2.5 生物膜生物量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规律 | 第44-47页 |
2.6 生物膜活性变化规律 | 第47-50页 |
2.7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| 第50-58页 |
2.7.1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 | 第50-57页 |
2.7.2 进水方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2.8 小结 | 第58-61页 |
第三章 填充比对MBBR启动过程中生物膜性质影响 | 第61-85页 |
3.1 引言 | 第61-62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5页 |
3.2.1 实验的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62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62页 |
3.2.3 常规指标 | 第62页 |
3.2.4 生物膜EPS的提取与测定 | 第62页 |
3.2.5 呼吸速率的测定 | 第62页 |
3.2.6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| 第62-65页 |
3.3 MBBR运行性能 | 第65-67页 |
3.3.1 填充比对COD去除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3.3.2 填充比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3.4 生物膜生物量和胞外聚合物变化规律 | 第67-71页 |
3.5 生物膜活性变化规律 | 第71-75页 |
3.6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| 第75-82页 |
3.6.1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 | 第75-79页 |
3.6.2 微生物结构相似性和多样性分析 | 第79-82页 |
3.7 小结 | 第82-85页 |
第四章 温度对MBBR启动过程中生物膜性质影响 | 第85-115页 |
4.1 引言 | 第85-86页 |
4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86页 |
4.3 MBBR运行性能 | 第86-88页 |
4.3.1 MBBR对COD去除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4.3.2 MBBR对NH_4~+-N去除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4.4 生物膜生物量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规律 | 第88-92页 |
4.5 生物膜形貌分析 | 第92-98页 |
4.6 生物膜活性变化规律 | 第98-101页 |
4.7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| 第101-107页 |
4.7.1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 | 第101-106页 |
4.7.2 微生物结构相似性和多样性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4.8 MBBR启动条件对生物膜性质影响的对比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4.8.1 不同条件下MBBR的启动时间比较分析 | 第108页 |
4.8.2 不同条件对MBBR的运行性能和生物膜性质的影响 | 第108-111页 |
4.9 小结 | 第111-115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115-119页 |
5.1 结论 | 第115-116页 |
5.2 建议 | 第116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| 第129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