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英文缩写词表 | 第7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泡沫病毒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1.1 泡沫病毒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1.2 泡沫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 | 第14-15页 |
1.1.3 泡沫病毒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1.4 泡沫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特点 | 第16-17页 |
1.2 c-Maf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2.1 c-Maf的分类与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2.2 c-Maf的功能 | 第18-19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基因芯片及实时定量PCR检测c-Maf表达变化 | 第21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1-24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3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24-29页 |
2.3.1 细胞培养与传代 | 第24-25页 |
2.3.2 病毒感染细胞 | 第25页 |
2.3.3 去内毒素提取质粒 | 第25-26页 |
2.3.4 质粒转染细胞 | 第26页 |
2.3.5 基因芯片分析 | 第26页 |
2.3.6 RNA的提取及定量 | 第26-27页 |
2.3.7 实时定量PCR检测 | 第27-2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3页 |
2.4.1 实验结果 | 第29-31页 |
2.4.2 结果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c-Ma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3-43页 |
3.1 引言 | 第33页 |
3.2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| 第33-34页 |
3.2.1 数据库 | 第33-34页 |
3.2.2 分析软件 | 第34页 |
3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34-40页 |
3.3.1 c-Maf基因启动子区域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c-Maf基因启动子核心元件分析 | 第35-39页 |
3.3.3 预测Tas及相关细胞因子结合位点 | 第39-40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3页 |
3.4.1 实验结果 | 第40-42页 |
3.4.2 结果讨论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FV感染不同时间段c-Maf基因表达检测 | 第43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43页 |
4.2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43-44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44页 |
4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44-47页 |
4.3.1 细胞培养与传代 | 第44页 |
4.3.2 病毒感染细胞 | 第44-45页 |
4.3.3 RNA的提取及定量 | 第45页 |
4.3.4 实时定量PCR检测 | 第45-47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4.4.1 实验结果 | 第47页 |
4.4.2 结果讨论 | 第47-51页 |
第5章 FV不同蛋白对c-Maf基因表达影响检测 | 第51-57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51-52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5.2.2 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5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52-54页 |
5.3.1 细胞培养 | 第52页 |
5.3.2 去内毒素提取质粒 | 第52页 |
5.3.3 质粒转染细胞 | 第52页 |
5.3.4 RNA的提取及定量 | 第52-53页 |
5.3.5 实时定量PCR检测 | 第53-54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5.4.1 实验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4.2 结果讨论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c-Maf启动子区报告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7-73页 |
6.1 引言 | 第57页 |
6.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57-59页 |
6.2.1 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6.2.2 实验仪器 | 第58-59页 |
6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59-67页 |
6.3.1 HT1080细胞基因组提取 | 第59页 |
6.3.2 c-Maf启动子区扩增 | 第59-61页 |
6.3.3 c-Maf启动子区缺失TRE片段的获得 | 第61-63页 |
6.3.4 载体pGL3-Basic提取 | 第63-64页 |
6.3.5 酶切载体和目的片段 | 第64-65页 |
6.3.6 载体和目的片段酶切产物的回收 | 第65页 |
6.3.7 载体和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| 第65-66页 |
6.3.8 重组载体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送测 | 第66-67页 |
6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3页 |
6.4.1 实验结果 | 第67-71页 |
6.4.2 结果讨论 | 第71-73页 |
第7章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与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| 第73-79页 |
7.1 引言 | 第73页 |
7.2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73-75页 |
7.2.1 实验材料 | 第73-74页 |
7.2.2 实验仪器 | 第74-75页 |
7.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75-77页 |
7.3.1 细胞培养 | 第75页 |
7.3.2 去内毒素提取质粒 | 第75页 |
7.3.3 质粒共转染细胞 | 第75-76页 |
7.3.4 荧光素酶检测 | 第76-77页 |
7.4 结果与讨论 | 第77-79页 |
7.4.1 实验结果 | 第77页 |
7.4.2 结果讨论 | 第77-79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8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8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