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1页 |
| 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1.3 论文论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1.4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7-23页 |
| 2.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2.1.1 城市轨道交通概念 | 第17页 |
| 2.1.2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| 第17页 |
| 2.1.3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 | 第17-19页 |
| 2.2 PPP模式概述 | 第19-21页 |
| 2.2.1 PPP的概念 | 第19页 |
| 2.2.2 PPP模式的起源 | 第19-21页 |
| 2.2.3 推行PPP模式的现实意义 | 第21页 |
| 2.3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特性 | 第21-23页 |
| 2.3.1 属于准公共产品 | 第21-22页 |
| 2.3.2 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 | 第22页 |
| 2.3.3 其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| 第22页 |
| 2.3.4 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| 第22页 |
| 2.3.5 具有较强的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我国轨道交通PPP项目困境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3.1 轨道交通PPP模式共性困境 | 第23-25页 |
| 3.1.1 风险分配缺乏合理性 | 第23-24页 |
| 3.1.2 合同设计的缺陷性凸显 | 第24-25页 |
| 3.1.3 政府监管存在疏漏 | 第25页 |
| 3.2 我国轨道交通PPP模式的特有困境 | 第25-31页 |
| 3.2.1 国有土地出让政策的限制 | 第26-27页 |
| 3.2.2 法律依据存在欠缺 | 第27-28页 |
| 3.2.3 轨道交通建设与地方财力不匹配 | 第28-31页 |
| 第四章 我国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完善 | 第31-37页 |
| 4.1 优化风险分配 | 第31-32页 |
| 4.2 完善合同设计 | 第32-33页 |
| 4.3 强化项目监管 | 第33-34页 |
| 4.3.1 履约管理 | 第33页 |
| 4.3.2 行政监管 | 第33-34页 |
| 4.3.3 公众监督 | 第34页 |
| 4.4 拓宽收益渠道 | 第34-35页 |
| 4.5 完善PPP法律法规 | 第35页 |
| 4.6 提高财承论证水平 | 第35-37页 |
| 第五章 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为例: 杭州地铁一号线PPP模式应用 | 第37-43页 |
| 5.1 杭州地铁一号线背景概述 | 第37页 |
| 5.2 杭州地铁一号线运作模式 | 第37-40页 |
| 5.2.1 具体模式 | 第37-38页 |
| 5.2.2 实施流程 | 第38-39页 |
| 5.2.3 协议体系 | 第39-40页 |
| 5.3 杭州地铁一号线成功经验分析和推广 | 第40-43页 |
| 5.3.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| 第40页 |
| 5.3.2 风险共担减轻项目负担 | 第40-41页 |
| 5.3.3 优化合同内容及体系设计 | 第41页 |
| 5.3.4 多措并举强化项目监管 | 第41页 |
| 5.3.5 充分发掘项目收益价值 | 第41-42页 |
| 5.3.6 项目建设与杭州财政能力相匹配 | 第42-4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7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