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技术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3.1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结构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3.2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循环热效率 | 第14页 |
1.4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4.1 低压再热汽温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1.4.2 低压再热汽温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动态特性研究的任务 | 第16-17页 |
1.5 论文主要工作及难点 | 第17-18页 |
1.5.1 论文主要工作 | 第17页 |
1.5.2 论文研究的主要难点 | 第17-18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介绍 | 第19-24页 |
2.1 锅炉整体布置介绍 | 第19-20页 |
2.2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| 第20页 |
2.3 锅炉汽水系统介绍 | 第20-22页 |
2.4 锅炉风烟系统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5 锅炉制粉系统介绍 | 第2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建模方法研究 | 第24-38页 |
3.1 传统建模方法研究 | 第24-27页 |
3.1.1 “黑盒法”介绍 | 第24-25页 |
3.1.2 “白盒法”介绍 | 第25页 |
3.1.3 “线性方程组法”介绍 | 第25-26页 |
3.1.4 “非线性方程组法”介绍 | 第26-27页 |
3.2 仿真支撑软件建模方法介绍 | 第27-32页 |
3.2.1 仿真支撑软件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3.2.2 仿真支撑软件建模的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2.3 仿真支撑系统Apros介绍 | 第29-32页 |
3.3 应用Apros软件建立二次再热机组的原理性模型 | 第32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低压再热汽温的动态特性研究 | 第38-49页 |
4.1 二次再热机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研究方案 | 第38-40页 |
4.1.1 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研究目的及方法 | 第38页 |
4.1.2 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扰动试验输入输出量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4.1.3 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扰动试验的试验条件 | 第39页 |
4.1.4 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扰动试验的数据记录 | 第39页 |
4.1.5 低压再热汽温动态特性扰动试验的试验步骤 | 第39-40页 |
4.2 风量增加5%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 给水流量增加5%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4 燃料量阶跃增加5%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5 低压再热器减温喷水的低再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6 烟气再循环率增加10%的低压再热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7 烟气分配挡板低压侧开度增加5%低压再热汽温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5.1 总结 | 第49-50页 |
5.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