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页 |
1.2 煤矸石及其资源化利用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Sialon材料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矿物质反应对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过程影响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4.1 矿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| 第19页 |
1.4.2 矿物质与碳的反应 | 第19-20页 |
1.4.3 矿物质与无机组分的反应 | 第20页 |
1.5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0页 |
1.6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1 实验原料 | 第23-26页 |
2.1.1 煤矸石样的选取 | 第23页 |
2.1.2 煤矸石的物相组成 | 第23-24页 |
2.1.3 灰样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1.4 化学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2.1 马弗炉 | 第26页 |
2.2.2 高温管式炉 | 第26页 |
2.2.3 低温灰化仪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3.1 煤矸石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| 第27页 |
2.3.2 煤矸石灰成分分析 | 第27页 |
2.3.3 灰熔融特性温度测定 | 第27页 |
2.3.4 物相组成分析 | 第27页 |
2.3.5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高温不同气氛下煤矸石中矿物质的反应情况 | 第29-47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29-30页 |
3.1.1 样品的选取及性质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29页 |
3.1.3 矿物质组成的分析表征 | 第29-30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45页 |
3.2.1 不同煤矸石碳热还原氮化反应情况 | 第30-35页 |
3.2.2 不同气氛下煤矸石中矿物质反应情况 | 第35-40页 |
3.2.3 气氛通入顺序对煤矸石中矿物质反应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有机质对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 | 第47-57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7-48页 |
4.1.1 样品的选取及性质 | 第47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7页 |
4.1.3 煤矸石脱矿物质的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1.4 碳微晶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| 第48页 |
4.1.5 矿物质组成的分析表征 | 第48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6页 |
4.2.1 高温样品的物相组成变化 | 第48-52页 |
4.2.2 高温样品的微观形貌变化 | 第52-54页 |
4.2.3 五种不同含碳物质的碳微晶结构 | 第54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氧化物对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7-67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57页 |
5.1.1 样品的制备 | 第57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57页 |
5.1.3 矿物质组成的分析表征 | 第57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4页 |
5.2.1 CaO对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5.2.2 MgO对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5.2.3 Fe_2O_3对煤矸石中矿物质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67-69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68页 |
6.3 建议和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77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