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碑志书法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5-23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三、研究材料 | 第18-19页 |
四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六、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清代碑志综合考察 | 第23-50页 |
第一节 清代碑志的继承发展 | 第23-38页 |
(一)清代碑志的继承 | 第23-32页 |
(二)清代碑志的发展 | 第32-38页 |
第二节 清代碑志的地域特点 | 第38-43页 |
(一)河南地区 | 第38-40页 |
(二)直隶地区 | 第40-41页 |
(三)岭南地区 | 第41-43页 |
第三节 清代碑志的书法地位 | 第43-50页 |
(一)观照碑帖之变 | 第44-46页 |
(二)观照变革中的美学思想 | 第46-50页 |
第二章 清代碑碣 | 第50-70页 |
第一节 清代碑碣的构造和种类 | 第50-55页 |
(一)清代碑碣的构造 | 第50-53页 |
(二)清代碑碣的种类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清代的刻碑制度 | 第55-57页 |
(一)制石 | 第56页 |
(二)书丹 | 第56-57页 |
(三)镌刻 | 第57页 |
(四)检校 | 第57页 |
第三节 清代碑额的形制装饰 | 第57-64页 |
(一)清代碑首形制 | 第58-59页 |
(二)清代碑额装饰 | 第59-61页 |
(三)多语碑额 | 第61-64页 |
第四节 清代碑额书法 | 第64-70页 |
第三章 清代墓志 | 第70-115页 |
第一节 清代墓志的形制 | 第70-73页 |
第二节 清代墓志的类型 | 第73-85页 |
(一)无盖墓志 | 第73-74页 |
(二)典型墓志 | 第74-76页 |
(三)碑形墓志 | 第76-79页 |
(四)帖式墓志 | 第79-82页 |
(五)砖质墓志 | 第82-83页 |
(六)瓷质墓志 | 第83-85页 |
第三节 清代墓志的构成 | 第85-104页 |
(一)墓盖的构成 | 第85-91页 |
(二)墓志的构成 | 第91-104页 |
第四节 清代志盖书法 | 第104-115页 |
第四章 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 | 第115-178页 |
第一节 清代碑志书家的社会分布 | 第116-144页 |
(一)皇室书家 | 第116-123页 |
(二)官宦书家 | 第123-137页 |
(三)遗民书家 | 第137-144页 |
第二节 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 | 第144-149页 |
第三节 帝王雅好与官方刻帖 | 第149-155页 |
第四节 文人干禄与书体选择 | 第155-159页 |
第五节 碑学兴起与革故鼎新 | 第159-178页 |
第五章 清代“馆阁体”与碑志书法 | 第178-221页 |
第一节 清代碑志中的馆阁书法 | 第178-196页 |
(一)取法董其昌 | 第179-183页 |
(二)取法赵孟頫 | 第183-187页 |
(三)取法欧阳询 | 第187-189页 |
(四)取法颜真卿 | 第189-193页 |
(五)取法抄经等 | 第193-196页 |
第二节 清代“馆阁体”的成因 | 第196-207页 |
(一)帝王喜好的影响 | 第196-197页 |
(二)文化政策的推动 | 第197-199页 |
(三)文书制度的制约 | 第199-203页 |
(四)审美观念的影响 | 第203-207页 |
第三节 实用与情性的矛盾 | 第207-221页 |
(一)书法实用性的扩张 | 第207-211页 |
(二)书法艺术性的束缚 | 第211-217页 |
(三)穷则求变 | 第217-221页 |
第六章 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 | 第221-294页 |
第一节 率情自然的追求 | 第222-238页 |
(一)傅山的“四宁四毋”论 | 第224-227页 |
(二)石涛的“我之为我,自有我在”论 | 第227-228页 |
(三)郑板桥的“天真”论 | 第228-231页 |
(四)金农“自我作古”论 | 第231-233页 |
(五)梁巘的“勿惑众议”论 | 第233-235页 |
(六)朱和羹“性灵”说 | 第235-238页 |
第二节 雅正中和的趋向 | 第238-249页 |
(一)冯班的“古法”论 | 第239-241页 |
(二)宋曹的“布置”说 | 第241-244页 |
(三)王澍的“专精”论 | 第244-246页 |
(四)笪重光的“规矩”论 | 第246-247页 |
(五)梁同书的“精熟”论 | 第247-249页 |
第三节 敦朴厚拙的新声 | 第249-263页 |
(一)阮元的《南北书派论》《北碑南帖论》 | 第252-253页 |
(二)包世臣的《艺舟双楫》 | 第253-259页 |
(三)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 | 第259-261页 |
(四)姚孟起“精神”说 | 第261-263页 |
第四节 冲突与交融 | 第263-294页 |
(一)反碑 | 第263-266页 |
(二)崇碑 | 第266-269页 |
(三)唯碑 | 第269-275页 |
(四)碑帖融合 | 第275-294页 |
结语 | 第294-2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6-307页 |
附录 | 第307-379页 |
1.清代碑志书家表 | 第307-362页 |
2.清代碑志刻工表 | 第362-37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79-380页 |
致谢 | 第3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