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swmm模型的凡河新区典型区域低影响开发雨洪模拟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城市内涝损失惨重 | 第12-13页 |
1.1.2 城市生态系统破坏加剧 | 第13页 |
1.1.3 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低影响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外城市内涝的发展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外暴雨管理模式的发展 | 第15页 |
1.2.3 国外排水管网模型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城市内涝研究 | 第16页 |
1.4 国内SWMM模型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5.3 关键技术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SWMM模拟原理 | 第20-32页 |
2.1 SWMM模型介绍 | 第20-29页 |
2.1.1 模型组成 | 第20-21页 |
2.1.2 降雨模型 | 第21页 |
2.1.3 地表产流模块 | 第21-24页 |
2.1.4 地表汇流模块 | 第24-26页 |
2.1.5 管网水动力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1.6 低影响开发(LID)控制 | 第27-29页 |
2.2 SWMM模型的建模步骤 | 第29-31页 |
2.2.1 创建工程 | 第29页 |
2.2.2 缺省子汇水面积设置 | 第29页 |
2.2.3 缺省节点/管段设置 | 第29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 | 第32-44页 |
3.1 凡河新区区域概况 | 第32-35页 |
3.1.1 城市分区及人口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1.2 城市自然状况 | 第33-34页 |
3.1.3 气象资料 | 第34页 |
3.1.4 现状水系 | 第34-35页 |
3.2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 | 第35页 |
3.2.1 规划原则 | 第35页 |
3.3 管渠的初步设计 | 第35-37页 |
3.4 管道以及节点的编号方法 | 第37-39页 |
3.5 汇水区划分 | 第39页 |
3.6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 | 第39页 |
3.7 暴雨强度公式的确定 | 第39-42页 |
3.7.1 设计重现期p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7.2 设计降雨历时t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7.3 径流系数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8 雨水管渠水力计算 | 第42-43页 |
3.8.1 设计参数 | 第42-43页 |
3.8.2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方法 | 第43页 |
3.8.3 雨水管渠的设计结果 | 第43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基于SWMM模型的管网汇流模拟 | 第44-59页 |
4.1 雨型设计 | 第44-46页 |
4.2 模型参数率定 | 第46-47页 |
4.3 SWMM模型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| 第47页 |
4.4 模型参数输入 | 第47-48页 |
4.4.1 入渗参数 | 第47页 |
4.4.2 子汇水面积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4.4.3 曼宁粗糙系数 | 第48页 |
4.4.4 洼地蓄水量 | 第48页 |
4.5 模拟结果查看及分析 | 第48-58页 |
4.5.1 动态模拟结果 | 第49-53页 |
4.5.2 管道超载现象 | 第53-55页 |
4.5.3 节点溢流状况 | 第55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海绵城市-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| 第59-67页 |
5.1 海绵城市的提出 | 第59-60页 |
5.2 微观海绵体的建设 | 第60页 |
5.3 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 | 第60-62页 |
5.3.1 城市小区屋顶绿化雨洪收集利用 | 第60页 |
5.3.2 城市小区绿地的雨洪收集利用 | 第60-61页 |
5.3.3 城市小区雨水花园的雨水收集利用 | 第61-62页 |
5.4 城市道路的建设 | 第62-65页 |
5.4.1 道路铺装设计 | 第62-63页 |
5.4.2 路缘石、雨水口和路肩边沟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4.3 城市绿地的有效利用 | 第64-65页 |
5.5 LID模块模型 | 第65-66页 |
5.5.1 LID设施布置 | 第65-66页 |
5.5.2 LID模块模拟原理 | 第6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7-75页 |
6.1 情景模拟设计 | 第67页 |
6.2 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7-74页 |
6.2.1 节点溢流状况分析结果 | 第67-69页 |
6.2.2 管道超载现象分析结果 | 第69-74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7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75-77页 |
7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7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附录A 管网水力计算表 | 第80-98页 |
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| 第98-99页 |
一、发表论文 | 第98页 |
二、科研项目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