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缩写表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8页 |
1.1 高血压病的产生与控制 | 第20-22页 |
1.1.1 高血压病的产生及分类 | 第20页 |
1.1.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1.1.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 | 第21-22页 |
1.1.4 ACE抑制肽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的优势 | 第22页 |
1.2 降血压肽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2.1 直接提取降血压肽 | 第22-23页 |
1.2.2 酶法制备降血压肽 | 第23页 |
1.2.3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降血压肽 | 第23-24页 |
1.2.4 基因工程法制备降血压肽 | 第24页 |
1.3 重组降血压肽的表达策略 | 第24-27页 |
1.3.1 降血压肽片段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1.3.2 宿主和载体的选择 | 第25-27页 |
1.3.3 产物的分离纯化与检测 | 第27页 |
1.4 低强度超声波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| 第27-30页 |
1.4.1 低强度超声波作用的物理机制 | 第27-28页 |
1.4.2 低强度超声波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1.4.3 低强度超声波对微生物作用的机理 | 第29-30页 |
1.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、意义及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5.1 立题依据及意义 | 第30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8页 |
第二章 降血压肽IYPR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| 第38-56页 |
2.1 引言 | 第38页 |
2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38-41页 |
2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38-40页 |
2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40-41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41-49页 |
2.3.1 宿主和表达载体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2.3.2 高活性降血压肽的筛选策略 | 第42页 |
2.3.3 重组载体的构建过程 | 第42-47页 |
2.3.3.1 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 | 第43-44页 |
2.3.3.2 载体pUC18-IR的提取 | 第44页 |
2.3.3.3 载体pUC18-IR的限制性酶切 | 第44-45页 |
2.3.3.4 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45页 |
2.3.3.5 胶回收目的DNA | 第45-46页 |
2.3.3.6 表达载体pET-30a(+)的限制性酶切与目的DNA的回收 | 第46页 |
2.3.3.7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| 第46-47页 |
2.3.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| 第47-48页 |
2.3.5 表达载体pET-30a(+)-IR菌落PCR鉴定 | 第48-49页 |
2.3.6 DNA序列测定 | 第49页 |
2.3.7 融合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 | 第49页 |
2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2.4.1 表达串联多肽的基因序列设计 | 第49-51页 |
2.4.2 重组载体pUC18-IR的双酶切 | 第51-52页 |
2.4.3 含载体pET-30a(+) -IR的菌落PCR鉴定 | 第52页 |
2.4.4 pET-30a(+) -IR基因序列测定 | 第52-5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第三章 工程菌的诱导表达与培养条件优化 | 第56-70页 |
3.1 引言 | 第56页 |
3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56-58页 |
3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6-58页 |
3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58页 |
3.3 试验方法 | 第58-61页 |
3.3.1 工程菌的诱导表达与最佳单克隆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3.2 Tricine-SDS-PAGE电泳 | 第59-60页 |
3.3.3 最适诱导培养基的选择 | 第60页 |
3.3.4 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对表达的影响 | 第60页 |
3.3.5 最适IPTG浓度的选择 | 第60-61页 |
3.3.6 最适表达时间的选择 | 第61页 |
3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7页 |
3.4.1 随机挑取3个菌落的鉴定结果 | 第61-62页 |
3.4.2 最适诱导培养基的选择 | 第62-63页 |
3.4.3 不同外源物质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4.4 IPTG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3.4.5 诱导时间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第四章 降血压肽IYPR的分离与纯化 | 第70-88页 |
4.1 引言 | 第70页 |
4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70-72页 |
4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70-71页 |
4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71-72页 |
4.3 试验方法 | 第72-77页 |
4.3.1 菌体的培养与获得 | 第72页 |
4.3.2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| 第72页 |
4.3.3 包涵体的提取、溶解与复性 | 第72-73页 |
4.3.4 重组蛋白的镍柱亲和层析 | 第73-74页 |
4.3.5 蛋白含量测定 | 第74-75页 |
4.3.6 重组蛋白的肠激酶酶切与标签的去除 | 第75页 |
4.3.7 三层胶Tricine-SDS-PAGE电泳 | 第75-76页 |
4.3.8 串联多肽的胰蛋白酶酶切 | 第76页 |
4.3.9 凝胶过滤法纯化目的多肽 | 第76-77页 |
4.3.10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多肽的纯度和含量 | 第77页 |
4.3.11 质谱鉴定纯化多肽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 | 第77页 |
4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6页 |
4.4.1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| 第77-78页 |
4.4.2 包涵体蛋白的提取与亲和层析纯化 | 第78-80页 |
4.4.3 重组蛋白的肠激酶酶切与标签的去除 | 第80-81页 |
4.4.4 Sephadex G-15纯化降血压肽 | 第81-82页 |
4.4.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多肽的纯度和含量 | 第82-83页 |
4.4.6 纯化多肽的质谱图 | 第83-85页 |
4.4.7 回收率计算 | 第85-8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第五章 降血压肽IYPR的活性稳定性研究 | 第88-100页 |
5.1 引言 | 第88页 |
5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88-89页 |
5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88-89页 |
5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89页 |
5.3 试验方法 | 第89-91页 |
5.3.1 IYPR的ACE抑制活性 | 第89-90页 |
5.3.2 IYPR的热稳定性 | 第90页 |
5.3.3 IYPR的酸碱稳定性 | 第90页 |
5.3.4 IYPR的抗消化酶酶解能力 | 第90页 |
5.3.5 IYPR的抑制动力学机理 | 第90-91页 |
5.3.6 数据处理 | 第91页 |
5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1-95页 |
5.4.1 IYPR的ACE抑制活性 | 第91-92页 |
5.4.2 IYPR的热稳定性 | 第92页 |
5.4.3 IYPR的酸碱稳定性 | 第92-93页 |
5.4.4 IYPR的抗肠胃酶酶解能力 | 第93-94页 |
5.4.5 IYPR的抑制动力学机理 | 第94-9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第六章 IYPR对大鼠血压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100-116页 |
6.1 引言 | 第100页 |
6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100-101页 |
6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00-101页 |
6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101页 |
6.3 试验方法 | 第101-104页 |
6.3.1 动物分组与给药 | 第101-102页 |
6.3.2 葡萄糖、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测定 | 第102页 |
6.3.3 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| 第102-103页 |
6.3.4 肝脏、肾脏和心脏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| 第103页 |
6.3.5 数据处理 | 第103-104页 |
6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04-113页 |
6.4.1 一次性灌胃后SHR大鼠血压的变化 | 第104-105页 |
6.4.2 连续灌胃后大鼠血压的变化 | 第105-107页 |
6.4.3 IYPR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| 第107-109页 |
6.4.4 IYPR对大鼠血清中葡萄糖、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6.4.5 降血压肽IYPR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6.4.6 肝脏、肾脏和心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| 第111-11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第七章 低强度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16-132页 |
7.1 引言 | 第116页 |
7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116-118页 |
7.2.1 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16-117页 |
7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117-118页 |
7.3 试验方法 | 第118-122页 |
7.3.1 微生物的培养与重组蛋白的表达 | 第118页 |
7.3.2 超声处理方法及处理效果的试验研究 | 第118-120页 |
7.3.2.1 定频和扫频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19页 |
7.3.2.2 在不同生长期扫频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19-120页 |
7.3.2.3 扫频超声对工程菌钙离子跨膜行为的影响 | 第120页 |
7.3.2.4 扫频超声对工程菌形态的影响 | 第120页 |
7.3.3 测定方法 | 第120-122页 |
7.3.3.1 细菌数量的测定 | 第120-121页 |
7.3.3.2 Tricine-SDS-PAGE电泳检测重组蛋白表达量 | 第121页 |
7.3.3.3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| 第121页 |
7.3.3.4 大肠杆菌形态的观察 | 第121-122页 |
7.3.4 数据处理 | 第122页 |
7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22-129页 |
7.4.1 定频和扫频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22-124页 |
7.4.2 在不同生长期扫频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24-128页 |
7.4.2.1 在时期1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24-125页 |
7.4.2.2 在时期2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25-126页 |
7.4.2.3 在时期3超声对工程菌生长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26-128页 |
7.4.3 扫频超声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| 第128-129页 |
7.4.4 扫频超声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 | 第129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6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33页 |
8.3 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