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锰系和铁系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4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超级电容器及其储能机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双电层电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法拉第赝电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混合电容第16页
    1.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概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碳电极材料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复合材料基电极材料第18页
    1.4 锰氧化物材料研究进展第18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MnO_2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Mn_3O_4材料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MnOOH材料第23-26页
    1.5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26-27页
    1.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第27-28页
    1.7 磷酸铁锂概述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磷酸铁锂的结构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磷酸铁锂的充放电机理第30-32页
    1.8 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合成的研究进展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碳热还原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水热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8.3 溶剂热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8.4 多元醇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5 溶胶-凝胶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6 沉淀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7 中间体法.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8.8 微波辅助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8.9 晶体形貌控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8.9.1 沿着a-c面方向的晶体生长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8.9.2 纳米尺度的磷酸铁锂颗粒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8.9.3 三维多孔微纳构造第36页
    1.9 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9.1 碳包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9.2 元素掺杂第37-38页
    1.10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10.1 锰氧化物超级电容器材料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10.2 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9-41页
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第41-49页
    2.1 试剂与仪器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42-43页
    2.2 样品表征及测试条件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X射线衍射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物质的含碳量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2.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电极制备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循环伏安技术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恒流充放电技术第46-47页
    2.4 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正极电极片的制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电池的组装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7-49页
第三章 γ-MnOOH纳米管的一步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9-5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9-50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样品制备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品表征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0-5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形貌与结构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形成机理研究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比表面积和孔分布测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超级电容性能研究第55-5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6-59页
第四章 微纳多级结构Mn_3O_4的低温自组装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9-8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9-60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制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样品表征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HMTA加入量对产物的影响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形成机理研究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超级电容性能研究第79-8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五章 湿化学路径和中间体制备工艺对LiFePO_4/C性能的影响第85-9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5-86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样品制备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水热法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沉淀法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中间体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4 不同的中间体煅烧工艺制备FePO_4及相应LiFePO_4/C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5 不同的锂铁比制备中间体法LiFePO_4/C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样品表征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8-89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湿化学路径对LiFePO_4/C性能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中间体煅烧工艺对LiFePO_4/C性能的影响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锂铁比对中间体法LiFePO_4/C性能的影响第92-9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3-95页
第六章 中间体法LiFePO_4/C的碳层构筑条件第95-103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5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样品制备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样品表征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6-97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含碳物的固态碳产率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碳含量的影响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碳化条件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碳源种类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电子显微研究第101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第七章 中间体法LiFePO_4/C制备中混合工艺的影响第103-113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03页
    7.2 实验部分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样品制备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1.1 FePO_4中间体的合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1.2 LiFePO_4/C复合材料的合成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样品表征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05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LiFePO_4/C的结构特征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LiFePO_4/C的电化学性能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LiFePO_4/C的电子显微研究第110-112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第八章 结论第113-117页
    8.1 主要结论第113-115页
    8.2 对本文工作的思考与展望第115-117页
参考文献第117-133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3-135页
致谢第135-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激光冲击纳米化H62黄铜工艺及拉伸、磨损性能研究
下一篇:冠脉支架在渐缩血管中的力学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