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的设计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1 移动互联网背景 | 第16页 |
1.1.2 自媒体时代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页 |
1.4 主要内容及框架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概述 | 第21-25页 |
2.1 微信的相关概述 | 第21页 |
2.2 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概述 | 第21-25页 |
2.2.1 微信公众号的产生背景 | 第21-22页 |
2.2.2 微信公众号的概念和功能 | 第22-23页 |
2.2.3 微信公众号的分类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的价值分析 | 第25-31页 |
3.1 传播效力 | 第25-27页 |
3.1.1 .熟人的传播圈子 | 第25-26页 |
3.1.2 “去中心化”的传播机制 | 第26页 |
3.1.3 低成本的运营 | 第26-27页 |
3.2 “轻量化”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2.1 设计“克制” | 第27-28页 |
3.2.2 视觉隐喻 | 第28-29页 |
3.3 全面渗透 | 第29-30页 |
3.3.1 公众号+产品 | 第29页 |
3.3.2 公众号+服务 | 第29-30页 |
3.3.3 公众号+公益 | 第30页 |
3.4 小节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的形象机制设计——视觉层面 | 第31-58页 |
4.1 图形元素的设计 | 第35-44页 |
4.1.1 LOGO | 第35-37页 |
4.1.2 Banner | 第37-39页 |
4.1.3 套图 | 第39-40页 |
4.1.4 插图 | 第40-41页 |
4.1.5 GIF动图 | 第41-42页 |
4.1.6 二维码 | 第42-44页 |
4.2 文字元素的设计 | 第44-47页 |
4.2.1 推送字体 | 第45页 |
4.2.2 推送字号 | 第45-46页 |
4.2.3 行间距 | 第46页 |
4.2.4 标题字数 | 第46-47页 |
4.3 色彩元素的设计 | 第47-51页 |
4.3.1 行为因素 | 第49页 |
4.3.2 用户群因素 | 第49-51页 |
4.3.3 文化背景因素 | 第51页 |
4.4 布局元素的设计 | 第51-56页 |
4.4.1 视容量 | 第51-52页 |
4.4.2 视觉流程 | 第52-54页 |
4.4.3 版式 | 第54-56页 |
4.5 其他元素的设计 | 第56-57页 |
4.5.1 视频 | 第56页 |
4.5.2HTML5 | 第56-57页 |
4.6 小节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微信公众号的形象机制设计——互动层面 | 第58-67页 |
5.1 会话版块的设计 | 第58-62页 |
5.1.1 自动回复 | 第58-59页 |
5.1.2 菜单栏目 | 第59-60页 |
5.1.3 文章推送顺序 | 第60-61页 |
5.1.4 文章推送时间 | 第61-62页 |
5.2 文章版块的设计 | 第62-66页 |
5.2.1 文章内容 | 第62-64页 |
5.2.2 文章评论留言 | 第64-65页 |
5.2.3 多种线上活动 | 第65-66页 |
5.3 其他版块的设计 | 第66页 |
5.4 小节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刀丛中的小诗——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实践 | 第67-81页 |
6.1 前期调研 | 第67-70页 |
6.1.1 用户问卷调研 | 第67-69页 |
6.1.2 电影类微信公众号调研 | 第69-70页 |
6.2 视觉层面设计 | 第70-78页 |
6.2.1 “刀丛中的小诗”的VI系统设计 | 第70-72页 |
6.2.2 “刀丛中的小诗”的内容设计 | 第72-78页 |
6.3 互动层面设计 | 第78-81页 |
6.3.1 会话版块 | 第78-79页 |
6.3.2 文章版块 | 第79-81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