稠油高分子聚合物双功能水热催化改质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9页 |
1.1 稠油概述 | 第8-9页 |
1.1.1 稠油的定义和分类 | 第8页 |
1.1.2 世界稠油分布 | 第8-9页 |
1.2 稠油开采与集输存在的问题 | 第9页 |
1.3 稠油降粘技术 | 第9-18页 |
1.3.1 掺稀降粘 | 第10-11页 |
1.3.2 加热降粘 | 第11页 |
1.3.3 乳化降粘 | 第11-13页 |
1.3.4 降凝降粘剂 | 第13页 |
1.3.5 减阻技术 | 第13-16页 |
1.3.6 改质降粘 | 第16-18页 |
1.4 催化水热裂解 | 第18-27页 |
1.4.1 水热裂解研究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1.4.2 水热裂解中催化剂的使用 | 第20-27页 |
1.5 论文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1.5.1 论文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5.2 论文创新点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稠油物性分析 | 第29-33页 |
2.1 实验仪器及药品 | 第29-30页 |
2.1.1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29页 |
2.1.2 实验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2.2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高分子双功能聚合物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| 第33-40页 |
3.1 试剂和仪器 | 第33-34页 |
3.1.1 试剂 | 第33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3-34页 |
3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3.2.1 丙烯酸十六酯的合成 | 第34页 |
3.2.2 催化剂前体聚合物合成 | 第34页 |
3.2.3 聚合物负载过渡金属离子 | 第34-35页 |
3.3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5-39页 |
3.3.1 催化剂的油溶性 | 第35-36页 |
3.3.2 催化剂前体MAC2X的核磁共振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.3 催化剂红外分析 | 第38页 |
3.3.4 催化剂金属含量检测 | 第38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催化剂的降粘性能评价 | 第40-51页 |
4.1 主要药品和仪器 | 第40页 |
4.2 稠油改质反应的条件的评选 | 第40-50页 |
4.2.1 催化剂种类评选 | 第40-42页 |
4.2.2 催化剂单体配比评选 | 第42-43页 |
4.2.3 催化剂用量评选 | 第43-45页 |
4.2.4 改质反应温度评选 | 第45-46页 |
4.2.5 水油比优化 | 第46-48页 |
4.2.6 改质时间评选 | 第48-5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改质机理分析 | 第51-65页 |
5.1 实验药品 | 第51页 |
5.2 实验仪器 | 第51页 |
5.3 催化剂对稠油物理降粘效果 | 第51-53页 |
5.4 改质前后饱和烃碳数分布变化 | 第53-54页 |
5.5 芳香分、胶质和沥青质改质前后官能团变化 | 第54-56页 |
5.6 改质前后胶质、沥青质元素含量变化 | 第56页 |
5.7 改质前后胶质、沥青质结构参数变化 | 第56-59页 |
5.8 改质前后稠油酸值变化 | 第59页 |
5.9 改质尾气的分析 | 第59-63页 |
5.9.1 有机气体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9.2 含硫气体的检测 | 第60-62页 |
5.9.3 尾气中CO_2的检测 | 第62-63页 |
5.10 MAC2XCu的作用机理 | 第63页 |
5.11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建议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