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城郊休闲游的兴起 | 第9页 |
1.1.2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| 第9页 |
1.1.3 国内汽车露营地数量增加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4.1 国外汽车露营地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4.2 国内汽车露营地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20页 |
1.5.1 露营地概念 | 第14页 |
1.5.2 我国汽车露营地分类 | 第14-19页 |
1.5.3 研究范畴——城郊型汽车露营地(露营公园) | 第19-20页 |
1.6 论文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汽车露营地的实质与特点 | 第21-29页 |
2.1 中美汽车露营地的差异性分析 | 第21-26页 |
2.1.1 发展程度 | 第21-22页 |
2.1.2 营地性质 | 第22页 |
2.1.3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| 第22-24页 |
2.1.4 经营模式不同 | 第24-26页 |
2.2 国内汽车露营地发展的实质 | 第26-27页 |
2.3 城郊型汽车露营地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 | 第29-51页 |
3.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| 第29-34页 |
3.1.1 国外典型案例——WestGlacierKOA汽车露营地 | 第29-34页 |
3.2 国内调研案例研究 | 第34-50页 |
3.2.1 城郊型汽车露营地概况 | 第34-50页 |
3.3 调研现状总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城郊型汽车露营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| 第51-65页 |
4.1 设计原则 | 第51-53页 |
4.1.1 功能性原则 | 第51-52页 |
4.1.2 地域性原则 | 第52页 |
4.1.3 互动参与原则 | 第52页 |
4.1.4 安全性原则 | 第52页 |
4.1.5 可持续性原则 | 第52-53页 |
4.2 设计方法 | 第53-65页 |
4.2.1 选址 | 第53页 |
4.2.2 主题定位 | 第53-54页 |
4.2.3 主要功能分区 | 第54-55页 |
4.2.4 营地布局形式 | 第55-56页 |
4.2.5 汽车营区设计 | 第56-60页 |
4.2.6 道路交通设施 | 第60-61页 |
4.2.7 服务设施 | 第61-62页 |
4.2.8 植物景观设计 | 第62-63页 |
4.2.9 资源保护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潍坊市白浪河露营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| 第65-79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65-66页 |
5.1.1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65页 |
5.1.2 民俗文化资源 | 第65-66页 |
5.2 设计选址概况 | 第66-67页 |
5.3 指导思想及设计内容 | 第67-79页 |
5.3.1 指导思想 | 第67页 |
5.3.2 设计内容 | 第67-68页 |
5.4.1 设计主题 | 第68页 |
5.4.3 主要功能分区 | 第68页 |
5.4.4 营地布局形式及服务设施分布 | 第68-69页 |
5.4.5 道路系统 | 第69页 |
5.4.6 入口区设计 | 第69-70页 |
5.4.7 综合服务区设计 | 第70-71页 |
5.4.8 露营区设计 | 第71-78页 |
5.4.9 设计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附录 | 第83-14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144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