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3-19页 |
1.2.1 页岩气储层物性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2.2 纳微米尺度孔隙渗流规律 | 第14-15页 |
1.2.3 页岩储层应力场耦合作用 | 第15-17页 |
1.2.4 压裂液与页岩储层耦合作用 | 第17-18页 |
1.2.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2 页岩储层物性特征 | 第21-40页 |
2.1 研究区地层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2 矿物组成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| 第22-32页 |
2.2.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2.2 矿物组成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2.3 微观孔隙类型 | 第26-30页 |
2.2.4 微观孔隙半径分布特征 | 第30-32页 |
2.3 人工裂缝岩样制备及描述 | 第32-38页 |
2.3.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3.2 人工裂缝开度特征 | 第34-35页 |
2.3.3 人工裂缝形态特征 | 第35-38页 |
2.4 小结 | 第38-40页 |
3 页岩储层多重介质气体渗流规律研究 | 第40-62页 |
3.1 多重介质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| 第40-49页 |
3.1.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3.1.2 实验结果 | 第42-45页 |
3.1.3 讨论 | 第45-49页 |
3.2 纳微米尺度孔隙气体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| 第49-53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| 第49-51页 |
3.2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3 考虑裂缝影响的渗透率数学模型 | 第53-57页 |
3.3.1 模型建立 | 第53-55页 |
3.3.2 微裂缝长度、角度对岩样渗透率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3.4 考虑尺度效应和裂缝影响的气体单向流动模型 | 第57-61页 |
3.4.1 流态分析及模型建立 | 第57-60页 |
3.4.2 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5 小结 | 第61-62页 |
4 应力场耦合作用对页岩气流动的影响 | 第62-81页 |
4.1 渗透率应力敏感的摩擦学解释及数学表征 | 第62-65页 |
4.2 多重介质页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| 第65-74页 |
4.2.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| 第65页 |
4.2.2 实验结果 | 第65-70页 |
4.2.3 讨论 | 第70-74页 |
4.3 围压应力场—渗流场耦合作用规律 | 第74-79页 |
4.3.1 样品选择和实验方法 | 第74-76页 |
4.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6-79页 |
4.4 小结 | 第79-81页 |
5 压裂液与储层耦合作用及返排规律研究 | 第81-99页 |
5.1 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渗流规律 | 第81-86页 |
5.1.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81-82页 |
5.1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6页 |
5.2 不同类型缝网中压裂液返排规律 | 第86-93页 |
5.2.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86-88页 |
5.2.2 实验结果 | 第88-91页 |
5.2.3 讨论 | 第91-93页 |
5.3 滞留压裂液分布特征对产能的影响 | 第93-98页 |
5.3.1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变化 | 第93-95页 |
5.3.2 改造区缝网渗流面积的变化 | 第95-96页 |
5.3.3 改造区缝网中的“有效渗流面积” | 第96-98页 |
5.4 小结 | 第98-99页 |
6 考虑流—固耦合作用的多重介质产能模型 | 第99-112页 |
6.1 考虑应力作用的平面单向流流动模型 | 第99-101页 |
6.1.1 流动模型 | 第99-100页 |
6.1.2 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 | 第100-101页 |
6.2 考虑应力作用的平面径向流多尺度流动模型 | 第101-102页 |
6.2.1 模型建立 | 第101-102页 |
6.2.2 缝网中压力梯度模拟计算 | 第102页 |
6.3 考虑应力作用和缝网发育程度的多尺度产能模型 | 第102-111页 |
6.3.1 基本假设与模型建立 | 第102-104页 |
6.3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04-111页 |
6.4 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7 研究区典型井实例分析 | 第112-120页 |
7.1 孔隙压力变化对产气量的影响 | 第112-115页 |
7.1.1 实际井生产数据 | 第112-113页 |
7.1.2 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 | 第113页 |
7.1.3 模型计算模拟和实例分析 | 第113-115页 |
7.2 压裂液耦合作用对产气量的影响 | 第115-119页 |
7.2.1 气-液两相同步性特征与产气量 | 第115-116页 |
7.2.2 压裂液返排生产数据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7.3 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3页 |
8.1 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21-122页 |
8.3 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5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| 第135-13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