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藏高原及邻区密度的重力反演与孕震环境的研究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8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6页 |
1.2.1 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特征 | 第19-21页 |
1.2.2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运动 | 第21-22页 |
1.2.3 青藏高原及邻区重力场与密度结构 | 第22-23页 |
1.2.4 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理论 | 第23-2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构造地质及变形特征 | 第28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2.2 区域构造及地质背景 | 第29-32页 |
2.3 区域地震活动性 | 第32-35页 |
2.4 区域形变及应力场 | 第35-37页 |
2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重力数据处理及快速三维反演方法 | 第38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重力和重力异常 | 第38-50页 |
3.2.1 重力 | 第38-40页 |
3.2.2 重力数据处理 | 第40-47页 |
3.2.3 重力异常 | 第47-50页 |
3.3 重力异常解释 | 第50-55页 |
3.3.1 重力异常的划分 | 第50-52页 |
3.3.2 重力异常的计算 | 第52-54页 |
3.3.3 重力异常的成因 | 第54-55页 |
3.4 重力正反演方法 | 第55-67页 |
3.4.1 重力正演 | 第55-56页 |
3.4.2 重力反演 | 第56-58页 |
3.4.3 模型测试 | 第58-61页 |
3.4.4 快速重力三维反演研究 | 第61-67页 |
3.5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4章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密度结构 | 第68-84页 |
4.1 引言 | 第68页 |
4.2 区域重力数据处理 | 第68-71页 |
4.2.1 区域重力资料 | 第68-69页 |
4.2.2 区域重力场确定 | 第69-70页 |
4.2.3 重力场正反演 | 第70-71页 |
4.3 区域重力场与密度结构 | 第71-75页 |
4.3.1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重力异常 | 第71-73页 |
4.3.2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重力位场分离 | 第73-74页 |
4.3.3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密度结构 | 第74-75页 |
4.4 分析与讨论 | 第75-81页 |
4.4.1 重力场特征 | 第75-76页 |
4.4.2 位场分离 | 第76-78页 |
4.4.3 密度结构特征 | 第78-81页 |
4.5 小结 | 第81-84页 |
第5章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孕震环境 | 第84-96页 |
5.1 引言 | 第84页 |
5.2 东构造结构造特征 | 第84-85页 |
5.3 米林地震 | 第85-93页 |
5.3.1 震源联合反演 | 第86-90页 |
5.3.2 密度反演 | 第90-93页 |
5.4 东构造结孕震环境讨论 | 第93-95页 |
5.5 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6章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时变重力解译 | 第96-110页 |
6.1 引言 | 第96页 |
6.2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 | 第96-97页 |
6.3 时变重力建模 | 第97-105页 |
6.3.1 重力时变特征 | 第97-100页 |
6.3.2 影响因素与改正 | 第100-105页 |
6.4 四维密度扰动 | 第105-108页 |
6.5 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0-114页 |
7.1 总结 | 第110-111页 |
7.2 展望 | 第111-114页 |
作者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与成果 | 第114-11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4页 |
发表的文章 | 第114-115页 |
参与的项目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