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2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问题概述 | 第15-20页 |
2.1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2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2.1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众多性 | 第16-17页 |
2.2.2 诉讼立法过程长期性和复杂性 | 第17页 |
2.2.3 证据规则立法科学性和技术性 | 第17-18页 |
2.2.4 诉讼立法的社会性和国际性 | 第18页 |
2.3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的历史发展 | 第18-1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3 现阶段我国环境刑事诉讼立法问题分析 | 第20-29页 |
3.1 立案制度立法规定的缺陷 | 第20-22页 |
3.1.1 立案标准过高 | 第20-21页 |
3.1.2 立案管辖及牵连管辖规定不明确 | 第21-22页 |
3.1.3 环境行为保全制度缺失 | 第22页 |
3.2 侦查体制的缺陷 | 第22-24页 |
3.2.1 侦查手段局限性 | 第23页 |
3.2.2 侦查程序违法制裁措施缺失 | 第23-24页 |
3.3 起诉制度的缺陷 | 第24-26页 |
3.3.1 公诉权主体规定局限性 | 第24页 |
3.3.2 犯罪控制与起诉裁量权规定模糊 | 第24页 |
3.3.3 环境公诉行为设立程序制裁措施缺失 | 第24-25页 |
3.3.4 环境刑事追诉起点模糊且期限短 | 第25-26页 |
3.4 证据制度的缺陷 | 第26页 |
3.4.1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缺失 | 第26页 |
3.4.2 因果关系推定及严格责任缺失 | 第26页 |
3.5 环境刑事审判制度缺陷 | 第26-28页 |
3.5.1 环保法庭设置不合理 | 第26-27页 |
3.5.2 环保法庭陪审员不专业 | 第27-2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4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不完善的原因 | 第29-32页 |
4.1 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认识滞后 | 第29页 |
4.2 法制观念的保守与落后 | 第29-30页 |
4.3 受传统刑事诉讼立法制度影响 | 第30页 |
4.4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进程起步较晚 | 第30-3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5 外国对于环境刑事诉讼立法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2-35页 |
5.1 外国对于环境刑事诉讼立法的规定 | 第32-33页 |
5.1.1 日本规定了推定制度 | 第32页 |
5.1.2 美国设立专门环境刑事侦查机关 | 第32-33页 |
5.1.3 荷兰建立环境警察制度配合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制裁 | 第33页 |
5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3-3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6 环境刑事诉讼立法完善 | 第35-46页 |
6.1 立案阶段环境刑事诉讼立法完善对策 | 第35-37页 |
6.1.1 降低立案标准且登记环境犯罪信息 | 第35页 |
6.1.2 明确环境刑事诉讼由公安机关立案 | 第35-36页 |
6.1.3 建立环境行为保全制度 | 第36-37页 |
6.2 侦查阶段立法的改善措施 | 第37-38页 |
6.2.1 授权允许侦查阶段使用特殊侦查手段 | 第37页 |
6.2.2 启用诉讼终止制度规范违法侦查行为 | 第37-38页 |
6.3 起诉阶段立法完善对策 | 第38-42页 |
6.3.1 增加环境行政机关作为公诉权主体 | 第38-39页 |
6.3.2 设立暂缓起诉制度 | 第39页 |
6.3.3 立法上对于环境公诉行为应该有制裁措施 | 第39-40页 |
6.3.4 重设追诉时效起点且设立追诉时效障碍制度 | 第40-42页 |
6.4 刑事证据制度改善的主要举措 | 第42-44页 |
6.4.1 在环境刑事诉讼立法中明确举证责任倒置 | 第42页 |
6.4.2 建立环境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及严格责任 | 第42-44页 |
6.5 刑事审判制度的完善 | 第44-45页 |
6.5.1 建立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设立环境刑事诉讼法庭 | 第44页 |
6.5.2 由环保专家担任陪审员 | 第44-45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