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煤筒仓温度在线监测与惰化保护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储煤仓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松散煤体热物性测试 | 第13页 |
1.3.2 储煤试验温度场监测 | 第13-15页 |
1.3.3 惰化保护 | 第15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松散煤体导热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16-28页 |
2.1 实验设计与数值计算 | 第16-18页 |
2.1.1 材料选取及实验装置设计 | 第16-17页 |
2.1.2 导热系数计算 | 第17-18页 |
2.2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导热系数测量试验 | 第18-20页 |
2.2.2 导热系数测量结果分析 | 第20页 |
2.3 基于熵值法-AHP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| 第20-24页 |
2.3.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20-21页 |
2.3.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21-22页 |
2.3.3 综合权重的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3.4 基于AHP-熵值法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4 松散煤体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4.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24-25页 |
2.4.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25页 |
2.4.3 基于AHP-熵值法的综合权重 | 第25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筒仓松散煤体温度场数学模型建立 | 第28-34页 |
3.1 松散煤体热传递过程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 松散煤体温度场数学模型 | 第29-33页 |
3.2.1 基本假设 | 第29页 |
3.2.2 能量平衡方程 | 第29-3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松散煤体温度场试验设计与研究 | 第34-54页 |
4.1 松散煤体温度场试验流程 | 第34-35页 |
4.2 松散煤体温度场试验 | 第35-39页 |
4.2.1 试验目的 | 第35页 |
4.2.2 试验原理 | 第35页 |
4.2.3 试验方案设计 | 第35-37页 |
4.2.4 实验设备 | 第37页 |
4.2.5 实验步骤 | 第37-38页 |
4.2.6 试验结果 | 第38-39页 |
4.2.7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9页 |
4.3 储煤温度场监测试验设计 | 第39-52页 |
4.3.1 试验设备及材料选取 | 第39-41页 |
4.3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3.3 试验结果 | 第43-52页 |
4.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惰化保护实验设计 | 第54-61页 |
5.1 惰化保护实验 | 第54-57页 |
5.1.1 惰性气体的选取 | 第54-55页 |
5.1.2 CO_2扩散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5页 |
5.1.3 实验设备及功能 | 第55-56页 |
5.1.4 基本实验过程 | 第56-57页 |
5.2 惰化喷气实验 | 第57-60页 |
5.2.1 惰化喷气实验过程 | 第57-58页 |
5.2.2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58-59页 |
5.2.3 储煤高度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1-6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1页 |
6.2 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