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.1 缝洞油藏注气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剩余油分布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注气开发现状 | 第13-24页 |
2.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 | 第13-15页 |
2.1.1 储集空间类型 | 第13-14页 |
2.1.2 储集体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1.3 储集体连通模式 | 第15页 |
2.2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生产特征 | 第15-23页 |
2.2.1 风化壳岩溶储集体注气井特征 | 第16-18页 |
2.2.2 断控岩溶储集体注气井特征 | 第18-21页 |
2.2.3 暗河岩溶储集体注气井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物理模型的设计制作 | 第24-32页 |
3.1 物理模型的设计 | 第24-27页 |
3.1.1 模型的相似性 | 第24-27页 |
3.2 物理模型的制作 | 第27-31页 |
3.2.1 裂缝-孔洞二维模型制作 | 第27-28页 |
3.2.2 溶洞三维模型制作 | 第28-29页 |
3.2.3 缝洞三维模型制作 | 第29-3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| 第32-61页 |
4.1 裂缝孔洞二维模型注气实验研究 | 第32-41页 |
4.1.1 实验准备及流程 | 第32-33页 |
4.1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3-35页 |
4.1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5-41页 |
4.2 溶洞三维模型注气实验研究 | 第41-50页 |
4.2.1 实验准备 | 第41-42页 |
4.2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2-43页 |
4.2.3 实验过程 | 第43-44页 |
4.2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4-50页 |
4.3 缝洞三维井组模型注气实验研究 | 第50-59页 |
4.3.1 实验准备 | 第50-51页 |
4.3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51-52页 |
4.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2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5章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| 第61-74页 |
5.1 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1-64页 |
5.1.1 裂缝-孔洞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1-62页 |
5.1.2 溶洞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2页 |
5.1.3 缝洞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62-64页 |
5.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| 第64-73页 |
5.2.1 注采井位高低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5.2.2 注气位置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5.2.3 注气速度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5.2.4 缝洞连通模式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5.2.5 缝洞形态规模对剩余油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4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4页 |
6.2 建议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