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3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抗生素类废水来源及特点 | 第15-16页 |
1.2.1 农林牧渔业用抗生素 | 第15页 |
1.2.2 医用抗生素 | 第15-16页 |
1.2.3 工业废水废渣中抗生素 | 第16页 |
1.3 抗生素类废水的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3.1 抗生素耐药性 | 第16-17页 |
1.3.2 严重的毒性作用 | 第17页 |
1.4 抗生素类废水处理现状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 | 第17-26页 |
1.4.1 物化处理法 | 第17-21页 |
1.4.2 化学处理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生化处理法 | 第22-26页 |
1.4.3.1 厌氧生物处理法 | 第22-23页 |
1.4.3.2 好氧生物处理法 | 第23-26页 |
1.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 | 第26-29页 |
1.5.1 国内外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废水处理上的研究 | 第26-29页 |
1.6 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简介 | 第29-31页 |
1.6.1 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机理 | 第29页 |
1.6.2 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污染物的原理 | 第29-31页 |
1.7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1.7.1 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1.7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7.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DBD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33-42页 |
2.1 实验装置 | 第33-34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34-36页 |
2.2.1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| 第34-36页 |
2.2.2 抗生素利奈唑胺简介 | 第3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2.3.1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制备方法 | 第36页 |
2.3.2 降解利奈唑胺实验 | 第36页 |
2.4 研究分析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4.1 X射线衍射相(XRD)分析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 | 第36-37页 |
2.4.2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BET比表面积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4.3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的TEM图像分析 | 第38页 |
2.4.4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4.5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对利奈唑胺的吸附效果 | 第39-40页 |
2.4.6 活性物质的OES光谱分析和浓度测定 | 第40页 |
2.4.7 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| 第40页 |
2.4.8 超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 | 第40-41页 |
2.5 实验方案 | 第4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纳米凹凸棒石/γ-Fe_2O_3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| 第42-47页 |
3.1 催化剂凹凸棒石/g-Fe_2O_3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42页 |
3.2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的比表面积和形貌特征 | 第44页 |
3.5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对利奈唑胺吸附效果 | 第44-45页 |
3.6 催化剂凹凸棒石/γ-Fe_2O_3对利奈唑胺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45页 |
3.7 凹凸棒石/γ-Fe_2O_3吸附利奈唑胺的重复利用 | 第45-4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废水中活性物质及电导率、pH值的实验研究 | 第47-52页 |
4.1 废水中活性物质的发射光谱(OES)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 废水中活性物质浓度的变化 | 第48-51页 |
4.2.1 废水中活性物质浓度随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4.2.2 废水中有无催化剂对过氧化氢浓度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2.3 废水电导率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4.2.4 废水pH值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DBD-纳米凹凸棒石/γ-Fe_2O_3协同催化降解实验研究 | 第52-59页 |
5.1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8页 |
5.1.1 降解动力学分析 | 第52页 |
5.1.2 协同催化降解对废水颜色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1.3 初始浓度和催化剂量对降解效率以及能量利用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5.1.4 放电功率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1.5 利奈唑胺降解产物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5.1.6 利奈唑胺降解路径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2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9-60页 |
6.2 展望及建议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68-69页 |
1)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| 第68页 |
2)发表的学术论文(含专利和软件著作权)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