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勘探论文--电法勘探论文

含碳结构和部分熔融对造山带地壳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37页
    1.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2.地壳岩石矿物电导率的研究进展第14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影响地壳岩石矿物电导率的主要因素第1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矿物岩石导电机制总结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电导率实验研究的实际应用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小结第32-33页
    3.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第33-37页
第二章 电导率测试方法与技术第37-45页
    1.电导率实验测试原理第37-43页
    2.电导率实验测量仪器第43-45页
第三章 含碳结构对断层泥模拟样品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第45-63页
    1.引言第45-46页
    2.实验样品及测量方法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样品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仪器与测量方法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流程第50-51页
    3.实验结果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典型样品实验结果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模拟样品的总孔隙度测量结果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模拟样品的电导率测量结果第54-56页
    4.讨论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碳体积率与导电结构的关系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矿物粒径与导电结构的关系第60-61页
    5.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四章 含碳结构对龙门山断裂带电导率影响的实验探索第63-73页
    1.引言第63-64页
    2.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样品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 3.实验结果第68页
    4.讨论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碳的晶体结构对断层泥电导率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 断层带电导率性质的讨论与总结第69-70页
    5.本章小结第70-73页
第五章 高喜马拉雅花岗质熔体电导率的实验研究第73-97页
    1.引言第73-79页
    2.实验样品及测试方法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样品来源及制备方法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过程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电导率实验数据处理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花岗质玻璃含水量的测量第86-88页
    3.实验结果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实验样品含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电导率实验结果第89-90页
    4.讨论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花岗质熔体电导率的P-T-H2O模型公式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花岗质熔体电导率的导电机制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对比第93-95页
    5.本章小结第95-97页
第六章 喜马拉雅地壳高导层成因分析与地质演化模型探讨第97-123页
    1.引言第97-98页
    2.部分熔融GHS电导率的计算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部分熔融程度和熔体含水量的计算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部分熔融的变泥质岩电导率计算第99-101页
    3.喜马拉雅中上地壳高导层的成因机制第10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地壳高导层的成因机制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GHS熔融状态的多解性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实验室数据在实际地壳尺度范围内的应用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埋藏-折返的GHSσ_(eff)变化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喜马拉雅上地壳中部高导层的成因机制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6 喜马拉雅上地壳浅部高导层的成因机制第112-114页
    4.讨论第114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1 青藏高原低速层与高导层的对比讨论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熔体的迁移、上涌与侵入作用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软化与流体传递第117-120页
    5.本章小结第120-123页
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23-127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123-125页
    7.2 主要创新点第125-127页
参考文献第127-143页
致谢第143-147页
作者简介第147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四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
下一篇:五元体系Na+,K+,Ca2+,Sr2+//Cl--H2O及其子体系323 K时相平衡实验及不确定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