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环境微生物学论文

基于高通量技术的高效秸秆类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应用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3-21页
    0.1 课题来源、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课题来源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课题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0.1.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0.2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秸秆的组成及性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秸秆的利用方式第15-16页
    0.3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降解纤维素的复合菌系的研究进展第17-19页
    0.4 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0.4.1 滤纸为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0.4.2 羧甲基纤维素钠(CMC-Na)刚果红平板筛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0.4.3 高通量第20页
    0.5 主要研究内容第20-21页
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-33页
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样品采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实验试剂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培养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主要仪器设备第23-24页
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培养基的配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纤维素降解菌的高通量筛选及鉴定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鉴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C-7的产酶效能研究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厌氧纤维素复合菌系的筛选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复合菌系H1的性能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 1.3 分析方法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纤维素降解率测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纤维素酶活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发酵产物的测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纤维素降解菌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31-33页
第2章 高通量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平台构建第33-4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2.2 目标菌源的筛选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来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通量测序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限制性培养第37-38页
    2.3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微量培养方法的建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微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0-4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3章 高通量平台对纤维素纯菌筛选的应用研究第44-5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3.2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第44-46页
    3.3 纤维素降解菌的鉴定第46-48页
    3.4 产酶效能研究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培养时间对C-7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培养温度对C-7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培养初始pH值对C-7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4章 降解纤维素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在秸秆降解上的应用研究第52-6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4.2 复合菌系H1的筛选与驯化第52-54页
    4.3 复合菌系的降解特性研究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连续继代培养下H1发酵液功能的稳定性第54-55页
    4.4 复合菌系的生理生化特性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分解过程研究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H1对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性能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H1对不同底物的分解产物研究第58-61页
    4.5 复合菌系的群落结构分析第61-6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5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2页
附录第72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多角度遥感数据和通量数据的PRI-LUE模型优化
下一篇:门头沟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