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4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城市网络约车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2-36页 |
2.1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的内涵与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1.1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1.2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特征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选取的适用性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 数据来源 | 第26-28页 |
2.4 数据编码及检验 | 第28-32页 |
2.4.1 开放式编码 | 第28-30页 |
2.4.2 主轴编码 | 第30-31页 |
2.4.3 选择式编码 | 第31页 |
2.4.4 理论类属饱和度检验 | 第31-32页 |
2.5 扎根结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6-50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| 第36-37页 |
3.2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37-38页 |
3.3 基于改进Servperf模型的数据收集 | 第38-43页 |
3.3.1 改进Servperf模型的提出及构建 | 第38-41页 |
3.3.2 数据收集及检验 | 第41-43页 |
3.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3-45页 |
3.5 基于马田系统(MTS)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| 第45-48页 |
3.5.1 基于MTS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模型构建 | 第45-48页 |
3.5.2 基于MTS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步骤 | 第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基于结构方程-物元可拓理论的大城市网络约车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| 第50-72页 |
4.1 评价方法选择 | 第50-56页 |
4.1.1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1.2 结构方程-物元可拓理论用于网络约车服务质量评价的适用性 | 第53-56页 |
4.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| 第56-65页 |
4.2.1 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基础 | 第56-60页 |
4.2.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| 第60-65页 |
4.3 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评价模型构建 | 第65-70页 |
4.3.1 物元可拓理论及评价流程 | 第65-67页 |
4.3.2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| 第67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城市网络约车服务质量改善策略 | 第72-86页 |
5.1 系统动力学用于网络约车服务质量改善策略分析的适用性 | 第72-75页 |
5.1.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| 第72-73页 |
5.1.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| 第73-74页 |
5.1.3 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2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| 第75-80页 |
5.2.1 系统边界与模型要素 | 第75-76页 |
5.2.2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因果关系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2.3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系统模型构建 | 第77页 |
5.2.4 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构建 | 第77-80页 |
5.3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系统模型分析 | 第80-82页 |
5.4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改善策略分析 | 第82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实例分析 | 第86-98页 |
6.1 重庆市网络约车发展概况 | 第86-88页 |
6.2 数据收集与检验 | 第88-89页 |
6.2.1 数据收集 | 第88页 |
6.2.2 数据分析 | 第88-89页 |
6.2.3 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89页 |
6.3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| 第89-91页 |
6.4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91-92页 |
6.5 网络约车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| 第92-95页 |
6.6 改善策略分析 | 第95-96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98-99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附录 | 第106-10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