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8-11页 |
前言 | 第11-29页 |
0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1页 |
0.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26页 |
0.2.1 砂岩输导层及相关概念 | 第11-12页 |
0.2.2 砂岩输导层输导油气机制及影响因素 | 第12-18页 |
0.2.3 砂岩输层体研究方法及控藏作用 | 第18-25页 |
0.2.4 发展趋势 | 第25-26页 |
0.3 主要研究内容、思路 | 第26-28页 |
0.3.1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0.3.2 研究思路 | 第27-28页 |
0.4 主要研究工作及工作量 | 第28-29页 |
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9-42页 |
1.1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状况 | 第29-31页 |
1.1.1 研究区位置 | 第29-31页 |
1.1.2 勘探现状 | 第31页 |
1.2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31-33页 |
1.3 区域构造-沉积演化特征 | 第33-35页 |
1.4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特征 | 第35-41页 |
1.4.1 油藏类型 | 第35-37页 |
1.4.2 油气分布规律 | 第37-41页 |
1.5 研究区输导体系类型 | 第41-42页 |
第2章 砂岩输导层发育特征 | 第42-56页 |
2.1 砂岩输导层划分 | 第42-45页 |
2.2 砂岩输导层发育分布特征 | 第45-48页 |
2.2.1 沉积特征 | 第45-47页 |
2.2.2 砂岩厚度 | 第47页 |
2.2.3 砂地比 | 第47-48页 |
2.3 砂岩输导层微观特征 | 第48-56页 |
2.3.1 砂岩输导层岩石矿物学特征 | 第48-49页 |
2.3.2 砂岩输导层储集空间及胶结类型 | 第49-51页 |
2.3.3 砂岩输导层物性特征 | 第51-56页 |
第3章 砂岩输导层连通性定量评价 | 第56-63页 |
3.1 连通性评价思路 | 第56-57页 |
3.2 几何连通性评价 | 第57-59页 |
3.2.1 几何连通性评价方法、原理 | 第57-58页 |
3.2.2 文安斜坡砂体几何连通性评价 | 第58-59页 |
3.3 流体连通性评价 | 第59-63页 |
3.3.1 流体连通性评价方法、原理 | 第59-60页 |
3.3.2 文安斜坡砂体流体连通性评价 | 第60-63页 |
第4章 输导断裂对砂岩输导侧接运移模式 | 第63-75页 |
4.1 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及输导断裂厘定 | 第63-69页 |
4.1.1 断裂几何学特征 | 第63-66页 |
4.1.2 断裂活动期次 | 第66-68页 |
4.1.3 断裂系统划分 | 第68页 |
4.1.4 输导断裂厘定 | 第68-69页 |
4.2 输导断裂油气垂向调整油气区域预测 | 第69-73页 |
4.2.1 研究方法和原理 | 第69-70页 |
4.2.2 盖层发育特征及断接厚度求取 | 第70-71页 |
4.2.3 断层垂向调整区域分布 | 第71-73页 |
4.3 输导断裂对砂岩输导层输油气侧接运移形式 | 第73-75页 |
第5章 砂岩输导层油气运移特征综合数值模拟 | 第75-91页 |
5.1 油气数值模拟原理及思路 | 第75-77页 |
5.1.1 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原理 | 第75-76页 |
5.1.2 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| 第76-77页 |
5.2 油气运移综合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| 第77-88页 |
5.2.1 地质模型 | 第77-86页 |
5.2.2 数学模型选取 | 第86-87页 |
5.2.3 边界条件 | 第87-88页 |
5.3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88-91页 |
5.3.1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3.2 油气运移演化过程 | 第89-91页 |
第6章 砂岩输导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| 第91-94页 |
6.1 砂岩输导层的油气运移路径控制油气藏平面分布 | 第91-92页 |
6.2 砂岩输导层油气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藏分布的层位 | 第92-93页 |
6.3 砂岩输导层与断裂活动期、排烃期的时间匹配控制油气大量运移期 | 第93-94页 |
结论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5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