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16-20页 |
1 立题依据 | 第16页 |
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3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天麻产地加工文献整理与分析 | 第20-34页 |
1 天麻产地加工与功效的本草记载 | 第20-22页 |
1.1 天麻产地加工的本草记载 | 第20-21页 |
1.2 天麻功效的本草记载 | 第21-22页 |
2 天麻质量与产地加工的近代研究 | 第22-34页 |
2.1 天麻产地加工方法的整理 | 第22-24页 |
2.2 天麻产地加工的工业化研究 | 第24页 |
2.3 天麻素的产地和基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| 第24-34页 |
第二章 天麻多指标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4-46页 |
1 HPLC同时测定7种酚类成分 | 第34-39页 |
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34-35页 |
1.2 方法 | 第35-36页 |
1.3 方法学考察 | 第36-37页 |
1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1.5 讨论 | 第38-39页 |
2 天麻多糖分析方法 | 第39-46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39页 |
2.2 方法 | 第39-4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4页 |
2.4 讨论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天麻产地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| 第46-68页 |
1 天麻产地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| 第46-60页 |
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46页 |
1.2 方法 | 第46-49页 |
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9页 |
1.4 讨论 | 第59-60页 |
2 天麻产地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| 第60-68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60页 |
2.2 方法 | 第6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6页 |
2.4 讨论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天麻多指标化学评价方法研究 | 第68-76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68-69页 |
1.1 仪器 | 第68页 |
1.2 试剂和耗材 | 第68页 |
1.3 实验材料 | 第68-69页 |
2 方法 | 第69-70页 |
2.1 天麻多糖含量测定 | 第69页 |
2.2 酚类成分含量测定 | 第69页 |
2.3 数据处理的方法 | 第69-7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3页 |
3.1 不同天麻样品各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| 第70页 |
3.2 天麻质量综合分析 | 第70-73页 |
4 讨论 | 第73-76页 |
第五章 天麻产地加工工艺的比较与优化 | 第76-88页 |
1 传统加工工艺研究 | 第76-82页 |
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76页 |
1.2 方法 | 第76-77页 |
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1页 |
1.4 讨论 | 第81-82页 |
2 现代加工工艺参数优化 | 第82-88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82页 |
2.2 方法 | 第82-83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6页 |
2.4 讨论 | 第86-88页 |
第六章 基于化学模式识别的天麻产地加工方法追溯研究 | 第88-96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88页 |
1.1 仪器 | 第88页 |
1.2 试剂和耗材 | 第88页 |
1.3 实验材料 | 第88页 |
2 方法 | 第88-89页 |
2.1 天麻多糖含量测定 | 第88-89页 |
2.2 酚类成分含量测定 | 第89页 |
2.3 数据处理 | 第8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4页 |
3.1 不同初加工方法的天麻化学指标分析 | 第89-91页 |
3.2 HCA | 第91页 |
3.3 PLS-DA | 第91-93页 |
3.4 GS-SVM | 第93-94页 |
4 讨论 | 第94-96页 |
结论 | 第96-100页 |
1 文献研究 | 第96页 |
2 天麻产地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| 第96-97页 |
3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天麻多指标化学评价方法 | 第97-98页 |
4 天麻产地加工工艺的比较与优化 | 第98页 |
5 天麻产地加工方法的化学模式识别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110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