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1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临床研究 | 第14-40页 |
1.1 资料 | 第14-16页 |
1.1.1 病例选择 | 第14页 |
1.1.2 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1.3 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
1.1.4 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1.5 终止、撤出标准 | 第16页 |
1.1.6 病例脱落与处理标准 | 第16页 |
1.2 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1 随机分组方法 | 第16页 |
1.2.2 治疗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3 干预时间及随访时间 | 第17页 |
1.3 观测指标 | 第17-18页 |
1.3.1 一般指标 | 第17页 |
1.3.2 安全性指标 | 第17页 |
1.3.3 疗效性指标 | 第17-18页 |
1.3.4 终点事件 | 第18页 |
1.4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8-19页 |
1.4.1 一般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8页 |
1.4.2 心绞痛症状判定标准 | 第18页 |
1.4.3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8页 |
1.4.4 血糖情况判定标准 | 第18-19页 |
1.4.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9页 |
1.4.6 量表判定标准 | 第19页 |
1.5 统计方法 | 第19页 |
1.6 结果 | 第19-24页 |
1.6.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及2hPBG比较 | 第19-20页 |
1.6.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AIc比较 | 第20页 |
1.6.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RP比较 | 第20页 |
1.6.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情况比较 | 第20-21页 |
1.6.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cy比较 | 第21-22页 |
1.6.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比较 | 第22页 |
1.6.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| 第22-23页 |
1.6.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总积分及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| 第23页 |
1.6.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| 第23-24页 |
1.7 讨论 | 第24-34页 |
1.7.1 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分析 | 第24页 |
1.7.2 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祖国医学研究分析 | 第24-25页 |
1.7.3 祖国医学对“消渴合并胸痹”的病因病机认识 | 第25-26页 |
1.7.4 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分析 | 第26-27页 |
1.7.5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| 第27-30页 |
(1)改善高胰岛素血症 | 第27-28页 |
(2)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| 第28页 |
(3)保护心功能 | 第28页 |
(4)降低炎症反应 | 第28-29页 |
(5)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| 第29-30页 |
1.7.6 药理分析 | 第30-32页 |
1.7.7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32-34页 |
(1)降低空腹血糖、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分析 | 第32页 |
(2)降低C-反应蛋白的疗效分析 | 第32-33页 |
(3)调节血脂的疗效分析 | 第33页 |
(4)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分析 | 第33页 |
(5)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| 第33-34页 |
(6)心绞痛疗效分析 | 第34页 |
(7)随访期疗效分析 | 第34页 |
1.8 总结 | 第34页 |
1.9 问题与展望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40-47页 |
2.1 中医病因病机 | 第40-41页 |
2.2 益气养阴活血方的临床应用 | 第41-42页 |
2.3 益气养阴活血方的临床应用 | 第42-43页 |
2.4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展望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8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-6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