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药物学论文--兽医药理学论文--兽用药品论文

伊维菌素微乳的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标准研究

摘要第3-4页
SUMMARY第4-5页
英文缩略表第6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18页
    引言第10页
    1 伊维菌素的研究进展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阿维菌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伊维菌素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伊维菌素的作用机理和药理毒理学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致突变作用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生殖毒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伊维菌素的抗虫谱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 伊维菌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6 伊维菌素制剂的研究第15页
    2 微乳的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微乳的特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微乳在注射给药中的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3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7页
    4 本研究的意义第17-18页
第二章 伊维菌素微乳的安全性评价第18-46页
    1 过敏性试验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(ASA)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(PCA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结果与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(ASA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(PCA)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讨论第21-22页
    2 溶血性试验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2%红细胞悬液制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受试物的制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验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观察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结果判断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结果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讨论第24页
    3 肌肉刺激性试验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试验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试验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结果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讨论第26页
    4 热原检查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试验材料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试验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预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预测体温,挑选家兔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 测定家兔的正常体温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 热原检查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5 结果判断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 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 预测体温,挑选家兔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 家兔正常体温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 热原检查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4 讨论第29页
    5 急性毒性试验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 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 伊维菌素微乳急性毒性预试验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 伊维菌素微乳急性毒性试验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3 结果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 伊维菌素微乳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 伊维菌素微乳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4 讨论第32-33页
    6 亚慢性毒性试验第33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 材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 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1 分组与给药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 检测项目与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 结果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1 日常观察和增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 脏器系数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3 血液学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4 血液生化检测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5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 分析与讨论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 临床观察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 脏器系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3 血液学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4 血液生化检测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5 组织病理学检查第44-45页
    7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 伊维菌素微乳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第46-53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伊维菌素检测波长的考察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色谱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系统适应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杂质干扰试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线性关系考察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8 精密度试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9 回收率试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0 样品测定第47-48页
    2 结果及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伊维菌素检测波长的确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系统适应性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杂质干扰试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标准品及原料药的色谱图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标准曲线绘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6 精密度试验结果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7 回收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8 含量测定结果第52页
    3 结论第52-53页
第四章 伊维菌素微乳的稳定性试验第53-58页
    1 试验材料第53页
    2 试验方法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高温试验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高湿试验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强光照射试验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加速试验第53-54页
    3 试验结果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高温试验结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高湿试验结果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强光照射试验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加速试验结果第56-57页
    4 小结第57-58页
第五章 伊维菌素微乳的无菌检查试验第58-63页
    1 仪器与材料第58页
    2 方法与结果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液的制备及计数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和灵敏度检查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无菌性检查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灵敏度检查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方法验证,采用薄膜过滤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(薄膜过滤法)第61-62页
    3 讨论第62-63页
全文结论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个人简介第70-71页
导师简介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机制的初步研究
下一篇:温度和水分对大蒜生理生化特性及叶片OYDV和LYSV病毒积累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