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| 1.2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1.3.1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| 1.3.2 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1.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1.4.1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3页 |
| 1.4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2 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CO_2 排放模型研究 | 第15-27页 |
| 2.1 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| 第15页 |
| 2.2 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CO_2 排放分析 | 第15-23页 |
| 2.2.1 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系统边界界定 | 第15-19页 |
| 2.2.2 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研究功能单位定义 | 第19页 |
| 2.2.3 能源消耗CO_2 排放特性研究 | 第19-23页 |
| 2.3 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CO_2 排放计算模型 | 第23-25页 |
| 2.4 小结 | 第25-27页 |
| 3 保温材料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27-53页 |
| 3.1 EPS保温板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27-30页 |
| 3.1.1 EPS保温板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27-28页 |
| 3.1.2 EPS保温板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28-30页 |
| 3.2 XPS保温板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30-33页 |
| 3.2.1 XPS保温板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30-31页 |
| 3.2.2 XPS保温板成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31-33页 |
| 3.3 聚氨酯保温板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33-35页 |
| 3.3.1 聚氨酯板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34页 |
| 3.3.2 聚氨酯板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34-35页 |
| 3.4 岩棉板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35-37页 |
| 3.4.1 岩棉板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35-37页 |
| 3.4.2 岩棉板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37页 |
| 3.5 膨胀玻化微粒保温砂浆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37-42页 |
| 3.5.1 膨胀玻化微粒保温砂浆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38页 |
| 3.5.2 膨胀玻化微粒保温砂浆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38-42页 |
| 3.6 无机复合烧结页岩空心砖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42-47页 |
| 3.6.1 无机复合烧结页岩空心砖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43-44页 |
| 3.6.2 无机复合烧结页岩空心砖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44-47页 |
| 3.7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47-50页 |
| 3.7.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及CO_2 排放来源 | 第48页 |
| 3.7.2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过程CO_2 排放量 | 第48-50页 |
| 3.8 小结 | 第50-53页 |
| 4 外墙保温体系施工阶段与运输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3-59页 |
| 4.1 外墙保温体系运输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3-56页 |
| 4.1.1 运输工具的CO_2 排放系数 | 第53-56页 |
| 4.1.2 运输距离 | 第56页 |
| 4.2 外墙保温体系施工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6-58页 |
| 4.3 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5 保温材料拆除阶段及处置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9-63页 |
| 5.1 保温材料拆除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9页 |
| 5.2 保温材料处置阶段CO_2 排放研究 | 第59-61页 |
| 5.3 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6 住宅建筑典型外墙保温体系CO_2 排放案例分析 | 第63-91页 |
| 6.1 住宅建筑模型的选择及总设置 | 第63-68页 |
| 6.1.1 住宅建筑模型的选择 | 第63-65页 |
| 6.1.2 建筑模型的设置 | 第65页 |
| 6.1.3 外墙保温体系研究方案设置 | 第65-68页 |
| 6.2 生产阶段CO_2 排放 | 第68-70页 |
| 6.3 运输阶段CO_2 排放 | 第70-72页 |
| 6.4 施工阶段CO_2 排放 | 第72-74页 |
| 6.5 运行阶段CO_2 排放 | 第74-78页 |
| 6.5.1 模型建立 | 第74-75页 |
| 6.5.2 参数设置 | 第75-76页 |
| 6.5.3 运行阶段CO_2 排放量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6.6 拆除阶段CO_2 排放 | 第78-79页 |
| 6.7 处置阶段CO_2 排放 | 第79-82页 |
| 6.8 住宅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生命周期CO_2 排放分析 | 第82-91页 |
| 7 公共建筑典型外墙保温体系CO_2 排放案例分析 | 第91-117页 |
| 7.1 公共建筑模型的选择及设置 | 第91-94页 |
| 7.1.1 公共建筑模型的选择 | 第91-92页 |
| 7.1.2 建筑模型设置 | 第92页 |
| 7.1.3 外墙保温体系研究方案设置 | 第92-94页 |
| 7.2 生产阶段CO_2 排放 | 第94-96页 |
| 7.3 运输阶段CO_2 排放 | 第96-98页 |
| 7.4 施工阶段CO_2 排放 | 第98-100页 |
| 7.5 运行阶段CO_2 排放 | 第100-104页 |
| 7.5.1 模型建立 | 第100页 |
| 7.5.2 参数设置 | 第100-102页 |
| 7.5.3 运行阶段CO_2 排放量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| 7.6 拆除阶段CO_2 排放 | 第104-105页 |
| 7.7 处置阶段CO_2 排放 | 第105-107页 |
| 7.8 公共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生命中周期CO_2 排放分析 | 第107-117页 |
| 8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| 8.1 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| 8.2 展望 | 第118-119页 |
| 致谢 | 第119-12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
| 附录 | 第125页 |
| 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5页 |
| 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工作 | 第125页 |